---
10月15日,阴
今天的上海,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被一层薄纱笼罩着。我坐在诊所的钢琴前,指尖轻轻滑过琴键,弹奏着一首肖邦的《夜曲》。琴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窗外的教堂钟声响起,我停下手中的演奏,抬头望向窗外。教堂的尖顶在灰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肃穆,仿佛在提醒我,今天的病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关怀。
刘婷,一个20岁的大学生,预约了今天的诊疗。她的病历上写着“抑郁倾向”,原因是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我合上病历本,深吸一口气,准备迎接她的到来。
---
10:00 AM
门被轻轻推开,刘婷走了进来。她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卫衣和牛仔裤,短发整齐地贴在耳后,脸上没有化妆,显得有些苍白。她的眼神游离,像是找不到焦点,脚步轻得几乎听不见声音。
“请坐。”我微笑着指了指沙发。
她点点头,小心翼翼地坐下,双手紧紧攥着背包带,仿佛那是她唯一的依靠。
“刘婷,我是陈医生。”我温和地说道,“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你可以放松一点,这里很安全。”
她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又迅速低下头,声音细如蚊呐:“陈医生好。”
“能告诉我,最近你感觉怎么样吗?”我尽量让语气显得轻松。
她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就是觉得……很累,什么都不想做。”
“累?”我重复了一遍,“是身体上的累,还是心理上的?”
“都有吧。”她咬了咬嘴唇,“每天晚上都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拖到最后一刻才做。我觉得自己……很没用。”
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见了。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在不停地绞动,显然内心充满了焦虑。
---
10:15 AM
“刘婷,你愿意和我聊聊,是什么让你觉得‘很没用’吗?”我问道,试图引导她表达更深层的情绪。
她犹豫了一下,低声说:“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同学们都很优秀,他们成绩好,社交也厉害。而我……我连最简单的作业都完成不了。每次看到他们,我就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
“你提到‘失败者’,这个词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继续追问。
她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痛苦:“意味着……我不配拥有现在的一切。我不该考上这所大学,不该和这些优秀的人在一起。我只会拖累别人。”
她的自我评价极低,这是典型的抑郁症状。我决定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入手,帮助她识别和纠正这些负面的自动思维。
“刘婷,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想法可能并不完全真实?”我温和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