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顺着刘铁柱所指方向继续前行。
还没走到海边,一股股海风就席卷着海腥味扑面而来,这里面还夹杂着某些刺鼻的味道,让李祺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
转过一座座小山头,终于来到了海边,视野也顿时变得开阔了起来。
入目只见,海边滩涂上面,搭建好了一个个茅草屋,这就是灶户在海边煮盐的工作场所。
仅仅只有一口大锅和一个灶台,以及无数堆满的柴火,显得很是简陋,却是灶户世代赖以为生的主业。
煮盐煮盐,就是“煮海为盐”,早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古人便开始制盐,夙沙氏首创海水制盐,号称“盐宗”。
从夙沙氏煮制海盐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海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通过煮、煎来制取,“煮海为盐”即“煎制海盐”。
通过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用水冲淋溶解盐分,形成卤水,再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内充分晾晒,燃薪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这种方法被称为“淋卤煎盐”。
宋元时期出现了“晒曝成盐”的晒盐方法,但因技术不够成熟,煎盐仍多于晒盐,而且这也是为了满足朝廷对于盐业利润的需求。
一直到了大明王朝,这晒盐技术也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李祺记得永乐年间朝廷还曾开始尝试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然后结果就是食盐生产量大大降低,所以不得不又恢复以煮盐为主。
从那以后,也就没人提什么“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了。
毕竟失败的先例就摆在那里,谁吃饱了撑的才会为这些灶户考虑,平白搭上自己的仕途。
说白了,国朝利益最重要,贸然间改动这些制盐方式,万一再像永乐朝那次一样,导致盐产量大跌,朝廷收入也跟着大跌,那这个责任谁来承担,这个窟窿谁来填补?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
反正吃苦受罪的是这些盐场灶户,跟他们这些朝堂公卿有什么关系?
这海边盐场的浓烟,可是飘不到京师之地,也飘不到大明朝堂啊!
好在,现在还是洪武初年,只要得到老朱的支持,那么一切都可以改变!
李祺带着蓝玉,仔细观察着眼前灶户煮盐。
或许是为了搭建方便,所以这一排排的灶台作坊,都是搭建在背靠海边的小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