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后来何秋回家探亲,爹娘看他主动干活的样子,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还是从前那个懒散的二流子吗?
去年的年三十儿,新兵照常训练,那天下起了雪,北风一直刮着,雪花打在脸上、钻进脖子里,身体不由自主地打冷战。
虽然何秋他们穿的都是皮靴棉服,戴的都是皮帽皮手套,但在室外站久了,手脚依然冻得生疼麻木。
傍晚,去餐厅包饺子,手指头一时都回不了弯,捏不牢饺子皮。那天的饺子煮熟后,破了不少。
回到宿舍,天已大黑,班里10名新兵、1名老兵班长坐在床头聊天。
聊着聊着,聊到家乡,聊到过年,话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低,最后都不吱声了。
新兵爱想家,过年更想家,何秋也不例外,坐在那里,满脑子都是在家过年的情景: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放烟花爆竹,走亲会友,整天热热闹闹地闲不住。
想到家里的亲人,想到故乡燕京,便从床下抽屉里取出我的小相册,一张一张地翻看照片:父亲、母亲、四合院的街坊们,仿佛都来到他的面前。
当看到自己在天门前的那些照片时,眼泪不由得涌满双眼。
何秋正看得入神呢,班长不知何时已走到他身旁,惊喜地连声说:“天门、天门。”
随后,便拿起何秋的相册,双眼久久凝视,目光充满期待和羡慕。
战友们听班长这么一说,呼啦一下围拢过来,争着抢着翻看相册,看到何秋与天安门的合影,个个赞不绝口。
有一名战友竟饱含深情地哼唱道:“雄伟的天门,壮丽的广场,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地方……”
何秋一听,忍不住笑了,这不是那首家喻户晓、名为《雄伟的天门》的歌曲吗。
而更多的战友说:“长这么大,还没去过燕京呢,什么时候我要到了燕京,一定要去天门广场,要在天门前留个影。”
说到这儿,他们把目光投向何秋,那目光同样充满期待和羡慕。
瞬间,何秋竟不再想家了,内心充满自豪与骄傲。
经历了大年三十儿晚上那一刻,何秋突然觉得身上的责任重了,因为他是燕京兵,他和天门合过影,决不能给燕京丢脸。
此后,在部队训练及日常生活中,何秋处处争先,当兵一年,两次受到部队嘉奖。
何秋觉得东北这旮瘩可真冷啊!
起初他还真不适应这里的生活。
何秋他们连驻守在东北长白山脉的一个山林里,冬季气温一般在零下二、三十度。
厚厚的棉衣裤、棉绒军帽、羊皮手套、大头鞋、羊皮军大衣是他们东北军营装备的特色。
东北这边的军营吃、住、行条件相对比较艰苦。
但来自祖国各地的战友们慢慢的喜欢上了东北军营严肃整洁的环境氛围。
在这个资源匮乏的年代,部队驻守在山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刚来东北军营的新战士都很难适应艰苦环境。
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
“兴致冲冲来军营,
艰苦环境难适应;
一日三餐难下肚,
悔不当初来军营。”
部队伙食很普通,除逢年过节改善伙食外,平时大多是粗茶淡饭。
何秋他们的主食叫做“二米饭”,是将大米和高梁米掺和在一起蒸出来的米饭。
东北军营冬季吃蔬菜大多是“老三样“。
入冬前将大白菜,土豆和萝卜储藏在菜窖里。
在漫长的冬季,上顿下顿吃饭都离不开这三样蔬菜,想改善伙食条件非常有限。
这年头东北部队战士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0.62元。
平时细粮少粗粮多,蔬菜和肉也很少。
绝大多数的连队伙食安排除正常的一日三餐外,每逢星期天只安排吃两顿饭,上午开饭时间9点30,下午开饭时间4点。
其主要原因就是给炊事班更多休息时间。
节假日改善伙食通常是包饺子,由炊事班提前先把面粉和饺子馅发到班里,班里战士们集体包饺子,包完后再拿到炊事班伙房锅里煮。
班里战士集体包饺子集体吃饺子是东北军营的生活习惯和传统。
很多新入伍的战士初到东北军营,对军营的生活习惯很是有新鲜感,久而久之编出东北军营“四大怪”顺口溜:
“被子不分里和外,
洗了帽子吹球晒,
饭前先把歌曲赛,
站着吃饭消化快。”
这个顺口溜也反映出东北军营的一些实际状况。
比如“被子不分里和外”是因为军人盖的被子正反两面全是绿色,被里和被面根本不分。
“洗了帽子吹球晒”是因为军人夏季的军帽洗完后,为晾干的快。
战士们用嘴对准帽衬开线的小口使劲吹,至到把帽子和帽衬吹离分开像个球状,再挂在凉衣服线杆上晒,帽子随风摆动就像个球体。
“饭前先把歌曲赛”是因为部队开饭时间是严格的标准化时间,往往是提前集合队伍到达食堂门口集体列队等候,一般需等候3一5分钟时间,利用等候这段时间就组织战士们先唱几首歌曲。
比如:《咱当兵的人》,《打靶归来》和《解放军进行曲》等,这就是“饭前一支歌”。
“站着吃饭消化快”是因为个别连队饭堂里只给每个班配备一个简易的圆饭桌,没有条件配备板凳。
战士们围着桌子站着吃饭确有其事,但不是东北军营的普遍现象。
军营的官兵均来自祖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兵来到东北后,耳闻目睹了东北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更是少见多怪,在“军营四大怪“的基础上,编出了“东北老乡四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