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这其中那个环节上出现问题,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引发无数的麻烦。

很显然,李承乾作为未来的储君,皇帝李世民也为他的东宫小朝廷,配置了许多德才兼备的辅臣。

按道理来说,有这样一群能干的臣子辅佐,李承乾在应对旱灾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得心应手才对。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

以李世民拨给他们的粮食和资金,只要算的细致一些,倒也勉强能够周转起来。

但一是李承乾没有李恪那些雄厚的资金。

二是,李承乾这次赈灾需要管理的地方,他没有系统的认识和统筹。

他习惯性拆东墙补西墙,虽然在短期内看似解决了一些紧急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却让整个赈灾行动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

原本可以有序进行的以工代赈项目,因为资源的突然调配而被迫中断,导致工程进度延误。

原本有所安定的灾民,非但没有了生活来源,就连之前欠下的酬劳,也无钱支付。

这一下子,就引发了骚乱。

一些早已就对这次赈灾不满的灾民,当天晚上就报复性的纵火,烧死了数十位陷入沉睡的灾民。

小主,

要不是被巡街的武侯发现的及时,火势恐怕会进一步蔓延,造成更加惨重的后果。

这一事件,也直接导致了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赈灾失败。

李世民也不得不挪用征讨大军的军粮,以此来平复那些愤怒而绝望的灾民情绪。

赈灾失败之后,魏王李泰被李世民勒令闭门思过,好好反思。

半年之内,不得出宫半步。

这里就不得不说,相比较李承乾中规中矩的赈灾。

魏王李泰的赈灾,就更显的书生意气,或者说急功近利一些。

他一心想要在这场赈灾中崭露头角,赢得李世民的赞赏和更多的权力支持,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和长远规划。

他在赈灾过程中,就追寻三个要求,速度、效果,收获。

根本不考虑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后续。

李泰在开展各种救济行动时,先是大张旗鼓的摆开架势。

见到灾民来领取救济物资时,不考虑实际需求和人员的甄别,只是一味地发放。

虽说留了个心眼,根据户籍发放。

但也有很多并非真正受灾的人也混入其中,大肆领取物资。

导致资源很快就出现了短缺。

而且,李泰在管理方面也较为混乱,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一些不良官员和商人趁机中饱私囊,进一步加剧了赈灾的困难。

在李泰被紧急召回后,太子李承乾的赈灾行动,也被李世民紧急叫停。

只不过碍于李承乾的太子身份,李世民并未大肆地斥责他。

见他在办理实事上,还缺乏足够的历练和决断力。

于是将他叫回宫中,派遣一些经验丰富的大臣去教导李承乾,引导他在处理事务中学会权衡利弊、统筹全局。

就连房玄龄和魏征也被李世民吩咐,空闲的时候,教导教导太子。

今天上午,被大儒张玄素灌输了一脑子之乎者也,脑子嗡嗡的也就罢了。

在与老师于志宁复盘这次救灾行动时,还被好好训斥了一番。

太子殿下,这次赈灾,该犯得不该犯的错误,你都犯了一个遍。

您且看燕王李恪。他在处理这类事务时,总是谋定而后动,充分考虑各种情况,既不冒进求速,也不拖沓误事。在赈灾一事上,合理调配资源,严格监督执行,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用到实处。

见到好的办法,即使被那些好事者辱骂,也果断采用。

而殿下您太过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议论,以至于在行事时束手束脚。您身为太子,当有更广阔的胸怀和更坚定的信念。不能因害怕被人说三道四就放弃正确的决策。

此次赈灾失败,您当深刻反思,摒弃这些不必要的顾虑。若您一直如此,将来如何能担当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陛下对您寄予厚望,为您配置诸多贤能之臣辅助,您当放下身段,虚心学习,从此次赈灾失败中汲取教训,勇敢地借鉴他人成功之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事方式和决策能力。

只有这样,您才能在未来成为一位让百姓爱戴、让群臣信服的贤明之主。”

于志宁言辞恳切,目光紧紧盯着李承乾,期望他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