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从吉林大安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金属材料专家徐惠彬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408 字 10天前

徐惠彬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在阜新矿业学院机械系金属材料专业的学习,为他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使他系统地掌握了金属材料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了其工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徐惠彬在德国克劳沙塔尔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使他能够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和先进技术,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该校冶金学等专业闻名于世,其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助力他在金属材料科学领域不断深入探索,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

柏林工业大学作为德国顶尖理工大学,科研实力雄厚。

徐惠彬在此攻读博士学位,使他能够深入研究形状记忆合金的单晶生长与马氏体相变等课题。

并且他与国际一流学者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使他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日后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徐惠彬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做博士后,从事热障涂层氧化锆中马氏体相变规律及其对服役寿命影响研究。

该校作为欧洲顶尖研究型大学,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研究资源。

使他能够紧跟国际学术前沿,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化研究内容,其研究成果对于解决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等关键技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德期间,徐惠彬与导师共同揭示了热弹性马氏体相变滞后本质,形成了“理想伪弹性 Müller-Xu 一维热力学”理论。

这一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彰显了他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诣。长期的海外科研经历,还使他熟练掌握了国际先进的科研方法和实验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科研项目经验,培养了独立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的能力,为其回国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93年9月,徐惠彬回国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系工作,历任材料系系主任、材料学院院长等职务(其间: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11年12月,徐惠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2014年6月起,徐惠彬先后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徐惠彬回国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系工作是一个关键节点。

在高校环境中,他可以将自己在海外所学的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带回国内,并融入教学与科研工作。

作为材料系系主任和材料学院院长,他有机会规划学科发展方向,组建科研团队。

这不仅提升了他的领导能力,还为他开展系统性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平台。

徐惠彬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对他的科研之路意义重大。

这一荣誉为他提供了充足的科研资金支持,使他能够深入开展材料领域的研究,如形状记忆合金、热障涂层等关键技术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够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加入团队,积累大量的科研成果,为其院士之路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

徐惠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这是对他多年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的高度认可。

成为院士后,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能够参与更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决策和指导。

这促使他从更高的层面思考材料科学的发展战略,为推动我国材料领域的整体进步发挥引领作用。

徐惠彬从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校长等行政职务起,他可以利用行政资源推动材料学科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建设。

在学校层面,他能够协调不同院系之间的合作,促进材料科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例如,他推动热障涂层技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整合资源,使北航在航空材料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同时,也为他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实践平台,巩固和拓展了他在材料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院士科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