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自喷发后,管道就要开始放入加热管进行加热增压工作。一条内部充满了熔盐的压力管道将通过原有孔洞深入地下,持续加热膨胀甲烷,并且融化水冰以获得更多的甲烷-水冰混合物。
规划非常完美,但能不能实施还得两说。
之前来探测的几個无人探测器都是为了长途星际旅行而特意“精简”过的机器,它们虽然能够向下钻探,但却无法探测更广范围内的地质环境。钻探口附近可能有许多断裂带,开采水冰-甲烷混合物可能会导致地质环境失稳,甚至诱发火星地震。
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进来,并且需要火星登陆的宇航员们加以应对。而他们应对的方法也很简单——首先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然后再决定要不要长久开采。
虽然到现在都还没有决定谁先登陆火星,不过相应的工作倒是可以提前进行。在得到菲尔德的同意后,史蒂芬操作着机械臂完成了一次地震波勘探。
勘探的结果不算特别理想,登陆舱着陆地附近,靠近地表的位置有两个巨大的斜向压裂带。
地震波勘探对于大范围的地质结构探测很是拿手,但却不太适合勘探靠近地表位置的精细结构。仅仅依靠自动化设备,史蒂芬无法判断那两个斜向压裂带是否足够稳定,是需要经过固化处理后就能放心不管,还是应该直接选择放弃现在的这个着陆地点,去考察剩下的三个预备着陆地。
这就不是在第一现场的普通宇航员能够决定的事情了——调整着陆舱的位置是一项大工程,而为地下三四十米深度的性质不明状态不明压裂带是一项同样艰巨的工作。
用于填缝的凝固剂需要添加多种材料,而考虑到凝固剂的总量——且不论从零开始制造一个中等规模水泥厂的消耗——一开始自喷发的水冰或许还不够调配凝固剂用的。
他们是来火星建造探索的前沿基地的,不是来火星上从零开始搞工业化的。
拿到了数据之后,史蒂芬迅速向菲尔德提出了“更换着陆点”的提议。但这个建议菲尔德自己也做不了主——他把史蒂芬的建议同时发给了曙光七号轨道舱,曙光六号飞行组,以及远在地球上,目前还掌握有控制权的陆沉“课题组”。
如果不出意外,地球课题组在综合了曙光七号和六号的共同意见之后,就会下达指令允许他们转移地点。
这说不定能创下一个全新的文科考点——登陆火星第二天,人类才第一次踏上火星啥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