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乾隆教你做皇帝

第716章乾隆教你做皇帝

【众所周知,帝制时代的传统政治强调以孝治天下。】

【鲜少有人顺位登基就这么迫不急待地和父亲对着干。】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从他的继位诏书和写的书卷中可观之一二。】

【“治天下之道,贵得其中。故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

【“包荒纳垢,宥人细故,成已大德”】

……

大汉。

刘邦看着这句话,品了又品,最后嘴角的胡须一翘一翘的。

他懒散的往后一仰。

翘起腿,对身边坐的端正的吕雉道:

“娥姁啊。”

“看出来了吗。”

吕雉眼皮子一翻,明白了。

要容忍臣子们的小小缺点,这样才能赢得人心。

否则,你一天到晚急吼吼的,总挑别人毛病,看谁也不顺眼,大臣们也不服你。

“确实得人心。”

吕雉淡淡道:

“只是得官心,不得民心。”

刘邦笑着摸着胡须。

“这小子,不简单。”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微微颔首道:

“中之一字,尽述其妙。”

“康熙偏以宽,雍正急于严。”

“宽仁与严苛太过都不可,需不执两端,以中为本。”

“像你得个严苛之名就落了下乘。”

刘庄咧了咧嘴,不在乎摆了摆手道:

“那是因为阿父你太宽仁了!”

一旁不作声的阴丽华瞪了他一眼,刘庄瞬间缩头缩脑。

刘秀倒是不在意,只是笑着叹息道:

“是啊,所以想把握好其中的度,非常人所能及。”

“开国之君都有难言之隐。”

“何况中世之君。”

“所以,其言善也,但能不能以行完之……静观其变吧。”

……

【乾隆心高气盛,“睥睨千古,无足当意者”。】

【他认为大部分皇帝都不怎么样。】

【在他眼中,几百个皇帝最成功是三个。】

【汉文帝,唐太宗和宋仁宗。】

【但汉文帝虽贤明,却不善于挑选人才,宋仁宗虽然仁慈,能力却有所不足。】

【令他真正佩服的,只有唐太宗一个人。】

【他说,唐太宗是“三代以下特出之贤君”,也就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最伟大的皇帝。】

【他说唐太宗这个人“虚心待物,损已益人,爱民从谏,躬行仁义,君臣相得,用致贞观之盛。令德善政,不可殚述。”《乐善堂全集》】

【谦虚,克已,仁义,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善于团结大臣,所以唐太宗才创造了贞观盛世。】

【因此在登上帝位前,乾隆就把唐太宗树为自己的楷模。】

【而唐太宗施政的特点是什么呢?】

【宽厚,开明。】

【所以乾隆也要做一个宽厚开明的皇帝。】

……

{十七世纪最强生物的含金量啊……}

{李世民之前以汉文帝为标准,李世民之后,皆以他为标准。}

{祖龙是那个把一统的概念定义了的男人,这个定义,欧洲追了几千年也没追上,直到近现代才搞出个不伦不类的昂撒民族主义强行对标大一统。}

{而二凤则是那个把文治和武功都发挥到极致的帝王,能上马打天下,能战后体恤民情减轻赋税的,也是听劝的帝王。}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算外来者,宋太祖没有统一天下,秦始皇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执政后期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只有唐太宗是在对外开疆拓土的同时,还能把民生经济都搞好。}

{一个把整个大唐拔到了不属于它的高度的男人。}

{否则唐朝是比不了汉朝的。}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心里倒是没什么不舒服。

毕竟李世民的功绩摆在那里,况且,最后一句话也说到他心里去了。

“大唐,只有一个李世民。”

……

大唐。

李世民尽力压抑着翘起的嘴角。

“咳咳……”

“怎敢比拟文帝?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啊!”

李承乾低头看着奏折,慢悠悠道:

“这里都是自家人。”

“阿耶你想笑就笑么。”

话音未落。

李世民忍不住放声大笑!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看着天幕,抿着嘴,一言不发。

就差一点。

那一点,就是咫尺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