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张安后世在城里的日子,去医院的次数也不算少。
其中有一次,他去省中医的时候,一个不大严重的小病,那个医生给他开了副药,竟然有二十三种药材。
因为牢记自家二爷爷小时候给他说的道理,那副药他没敢吃,直接就拒绝了医生开药回家的医嘱。
现在张安想起这事,也是觉得一阵好笑。
拿着手里手稿,不由得再次翻看,果然里面很多方子,最多的也不超过十三味药材。
“干爹,这本手稿上的方子,都是真的?”
越想到最后,张安越发觉得,原本很轻的手稿,在他手里却是变得沉甸起来。
“这手稿是我师父的师父传下来,上面的方子也是由他记录在里面。”
看着张安发问,张一行笑着解释手稿的由来。
“这里面记录的方子,绝大部分方子我跟我师父都亲自用过,也算是论证了多次。”
“你看里面那些不同的字体,一部分是我师父以前给修改的,后来传到我手里,我也在用药之后,也稍稍改了一些。”
“不过里面的大方子,我倒是没怎么碰过,因为这些年也没有遇到适合的病症。”
“里面有些古方,虽然我没有亲自动过手,但以前的时候,我见过师父他老人家给别人用过。”
张一行说着,便把自己没论证过的地方给张安指出来。
剩下没有被他论证过的地方,少部分是一些很少用的大方子,大部分是一些流传比较久的古方。
大方子没法论证,毕竟以前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信息交换比较困难,接触的人群也确实没有多少。
但手稿中记录的古方,大部分张一行虽然没用过,但他以前见张老道长用过。
其中就包括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丸等等一系列泛丸类的方子。
这些方子都是手抄记录在手稿上,按理说应该都是用过的才对。
但这毕竟是药,配出来是要人吃下去的,所以隔得时间比较久,张安没法确定,肯定不敢直接用。
“这一本笔记,里面的内容我都已经誊抄了一遍,现在你正好在学习的过程,原稿上有很多修改论证的地方,非常适合学习,所以以后就交给你了。”
听着张一行这么说,张安倒也没有再说其他言语。
正如张一行所说的那样,他年至花甲,无儿无女无弟子,只有张安这么一个义子。
不管是现在,还是等到以后,他留下来的东西,都是要交给张安的。
不知不觉,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而需要重盖的道观,也终于是翻盖完成。
在紫竹林后山盖房子,最大的难点并不是大家砌墙的速度,而是建材运送的问题。
但因为是道观,也是因为张一行师徒过往对大家的帮助。
每当需要运送材料的时候,村里没活没下地的大家都会主动来帮忙。
虽然很少有用牲口来驮运,都是大家背着背篼过来帮忙。
但耐不住来的人多,你一趟我一趟,半天时间就把需要用的东西都搬运完毕。
另一方面,张二叔他们工程队的大家伙年尾的时间也没什么事,所以动起手来也非常快。
所以半月不到的时间,道观的重建工作就已经完成。
说是道观,其实看起来就像是三间宽大的民房。
虽然比不上那些有名的大观,但是在这山野之中,也已经够用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便是道观上梁的时间。
大家很早就知道上梁的时间,一早就从村里扛着张安给准备好的几根大梁柱子过来。
在周洋点燃炮仗劈里啪啦过后,大家伙齐心协力将几根大梁抬上房顶,挪到预留的地方。
没花多少时间,便把房顶盖瓦收尾的工作全部完成,最后便是将三清祖师请回殿里。
村里很少有大事,道观重开便让大家一起热闹了一番。
这一天也是香火最旺的时候,不管大人小孩都去上了香。
而张一行,也从这一天开始,没有继续住在张安家里,而是搬进道观里面。
张安一家本想留他继续住下去,但张一行说道观已经盖好,每天都需要敬香和打扫。
看出来张安的不舍,张一行笑了笑说,以后他不会再出去,都是住在村里,倒也不用这样。
以往从村里去道观,至少是需要四十分钟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