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通报的老太监大气都不敢喘,死死地低着头,忽然毛骨悚然,才发现脚底不知何时结起了一层冰。
秋高气爽的天,靖王书房却结冰了!
靖王面无表情地抬起头,看向东边,那是世安侯府的方向,许久的不语。
“李讲啊,真是不世之才,生子当如李世南!”
靖王缓缓开口,却是忍不住长叹一声。
他算无遗策,睿智通达,自然看到了科举的前景。
这是光明无限的康庄大道,是一种远比“察举”要优越的选官方式。
靖王敢肯定,唐帝听闻之后,必然心动,不可能无动于衷。
因为《科举法》一旦实施,当今的朝堂,必然会减去许多来自世家的掣肘。
换作他是皇帝,也肯定不会反对,这对皇室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可正是因为看到了《科举法》的潜力,所以靖王这样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心情才会如此沉重。
“以此子老谋深算的性子,若无万全的把握,不可能愿意将这么好一部法律搬上桌面。”靖王寒声道。
“王叔,难道没办法了吗?”三皇子脸色苍白。
“无论如何,都要尽全力阻拦!”
靖王俊逸的脸终于有些扭曲了。
他森然道:“将此事通知海先生!他是众圣世家的代言人,他会明白其中的利弊!”
————
“原来这就是你的计划。”
世安侯府,李言量将《科举法》的原文放下,神情复杂,到现在眼中的震撼还没消退。
靖王醉心权术,所以从官场、皇室等方面出发,看待“科举”。
而他身为圣人,自然是从文道的方面看待“科举”。
他敢肯定,这部法律若是能够通过,李讲必然将在法家圣道上有所建树。
或许,有机会直接凝聚出法典之力!
要知道,法典,那可是只有一门心思,专修法家圣道的读书人。
而且还得是法家圣人,才有可能掌握的力量!
大唐当代,目前为止,在如此年纪便掌握法典之力的,连用“屈指可数”来形容都说多了。
因为只有一人做到了,他是千百年来的独一份。
“是谁,我认识吗?”李讲很吃惊。
他编订推行了《义务教育法》,都没能得到法典之力。
很难想象,年轻一辈居然有人做到了。
“你当然认识,他是你哥。”李言量失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