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 便利亭是一座海中冰山

只有这样,等董书记跟李厂长退休了,才能继续享受曹志强的孝敬,要不然,曹志强凭什么给钱?

但这都有个前提,那就是红光机械厂必须在。

红光机械厂在,董书记跟李厂长就有权,曹志强也能安心的借壳上市,不,赚钱。

可机械厂要是没了,那大家都一拍两散,谁也别玩了。

所以保机械厂,是大家的共识。

出于这个目的,曹志强才想到让机械厂的三产职工,去填充便利亭项目,进而完成一部分三产职工的转型,减轻机械厂财政负担的同时,增加大家的收入。

曹志强都想好了,这个便利亭项目,会单独成立一个合资公司,依旧是曹志强个人与红光机械厂合资的项目,依旧是机械厂百分之五十一股份,曹志强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

这也是为了有个保险。…

因为万一最后机械厂真的不行了,那曹志强好歹还有便利亭项目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依旧有很大话语权,不至于白忙活一场。

当然了,便利亭项目呢,虽然这时期一定能赚钱,但如果只是单纯从曹志强个人赚钱的角度上看,其实利澜不高。

曹志强看重的,其实是便利亭连锁的渠道优势。

因为一旦大街小巷都是这种便利亭,等于多了一条自己的发行渠道。

今后曹志强再想发行自己的图书、杂志以及唱片录音带啥的,都不用全看新华书店这些单位的脸色了。

甚至是,如果便利亭发展大了,在全国各个大城市都形成连锁,那形成的规模效应,就会产生另外一个质变,成了一个变相的快递产业了。

等有钱了,再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市中心圈地买房,继续以这种形式搞固定分店,那不久的未来,可就是利澜可以媲美甚至超过新华书店的超级连锁企业了。

没错,后世的新华书店看似不赚钱,实际上新华书店在后世是最赚钱的书店连锁,啥都不用干,年营收就一千三百多亿,利澜超过一百五十亿。

新华书店凭啥那么赚钱?不就是凭着掌握着发行渠道,能发行图书,还有能提供服务嘛。

而且新华书店还有地产项目,往往在各大城市核心地段都有大楼,每年光靠租金都能赚的手抽筋。

所以,美玉在前,曹志强的便利亭项目,凭什么就不能做的比新华书店更好?

别看现在只是个便利亭,那只是暂时手头缺钱。

等便利亭这个项目一成,展现出了一定的功效,比如能在给广大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吸纳大量闲散劳动力,且收入也不错的话,那他就可以拿着这个项目去找银行贷款,还得是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那种。

拿到贷款,他就可以趁着现在房价低迷的情况下,在一些大城市提前圈地盖楼,从便利亭进化成便利店。

前期不需要太多,只需要在北上广深这四个城市的核心地段,先各自盖一批便利店。

一旦凭着这个项目占位成功,在北上广深这四大城市核心地段占好坑位,那曹志强今后手握几百套一线城市的核心地产,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

说白了,这个项目本身的利澜高低并不重要,关键是靠这个项目去圈钱圈地圈渠道。

只要通过这个便利亭的项目,掌握一条新的发行渠道,那他最后一个环节就打通了。

到时候,只要曹志强能源源不断的生产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比如原创的好图书跟好唱片,那他就可以做到个人利澜的最大化,并进而形成一个真正掌握文娱渠道的大亨。

换言之,便利亭是一座海中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也就是便民服务之类的,只是这个庞然大物的冰山一角。

掩埋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才是这个项目的核心所在。

说的更直白点,便利亭项目的主体,就是商业物流、文化发行跟商业地产这三大板块的结合体,其中商业地产是核心。

做的好了,今后完全可以继续拓展成百货连锁,超市连锁,影院连锁、仓储物流等行业,进而变成一个触角遍布全国的巨无霸。

毕竟便利亭这玩意儿看似简单,但延伸性太强了。

当然了,现在搞地产显然不合适,毕竟还不到时候。

但是只要项目过硬,提前圈地盖楼却是可以的。

正好,现在盖楼的成本很低,而且政府也是鼓励盖楼的,尤其是鼓励盖商业地产。

所以曹志强很有信心,只要便利亭项目推广的好,展现出一定的先进性跟便捷性,就可以拿着这个项目去忽悠市领导,然后顺利拿到低息贷款跟好地段了。

这也是变相提前开启房地产了。

当然,这些深入的东西,就不需要跟项东方等人说了。

就让对方继续认为,自己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给广大职工谋福利好了。

把便利亭项目的定位搞的高大上一点,总不是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