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道理,华夏音像公司呢,是一个国企性质的合资公司,红光机械厂占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曹志强只有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
只要红光机械厂还是李厂长说了算,李厂长还各种照顾曹志强,那华夏音像公司就等于是曹志强个人的。
可一旦红光机械厂没了,那属于红光机械厂的股份,估计就要被其他单位接收,到时候还会不会继续让曹志强当一把手,那就不好说了。
所以啊,哪怕为了出版社跟音像公司这两个下金蛋的鹅,曹志强也不能放弃红光机械厂。
就好比现在,哪怕按照原先的承包合同,曹志强承包的红光出版社,没有义务给机械厂上缴大批定额之外的收入,但为了补贴机械厂广大职工的工资,红光出版社还是以借款的形式,从出版社的公账里,拨出一部分资金给机械厂,用来给机械厂的工人补贴工资。…
毕竟从六月份开始,政府只给机械厂一半的财政补贴,这部分补贴主要是针对工人工资的,如果没有出版社的补贴,补齐那另一半,那机械厂的大部分职工都会不满。
好在补贴工人工资的部分不算多,这个月才二十多万,对于现在动辄进账上百万的红光出版社来说,只是毛毛雨。
之所以只有这么少的补贴,这主要也是因为曹志强的所谓补贴,只是给工人补上缺失的薪水。
至于工厂生产的其他生产资料,比如生产所需的电费、水费、原材料等费用,其实不用曹志强出钱,那都是赊账的。
因为现在的机械厂等单位,依旧还是计划经济,所有的生产都是按照计划来。
所以像水电费,还有工人服装、伙食费以及钢锭等生产资料,都是可以不给钱,向上面打申请,凭条要,然后上面统一调拨的。
等机械厂完成了生产计划,上面自然也会根据你完成的情况,来决定是不是给你奖励。
换言之,整个生产过程中,像红光机械厂这种国企,本身是很难截留多少利澜的,他们只是整个生产环节的一部分,只需要按计划生产,其他像调拨原材料、调拨水电,还有之后的产品销售,都不需要他们操心。???.
反倒是三产,里面有很多截留利澜的操作,这也是为何很多小工厂也五脏俱全的原因,实在是办三产好处太多了。
但都办三产,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巨大的财政包袱,而国企的性质,决定了政府不能不管职工,所以一旦这个工厂的利澜不足,政府为了养活职工,只能不断拿财政补贴工厂,逐步形成恶性循环。
实际上在八十年代初,国内已经有很多工厂陷入这种入不敷出的窘境,导致这些国企工厂所在的政府,都都为了这些工厂而掏空了当地财政。
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后来才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双轨制就是其中之一。
实行双轨制后,企业不再只是提线木偶,只能按计划生产,而是做够计划的,还可以在计划外,额外生产一部分产品,然后自主拿到市场上,以市场价销售,赚取必要的利澜。
这种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是工厂自己说了算的,但也需要有工厂批条才行。
也正因为这样,倒腾批条,成了八十年代中期一个非常赚钱的行当。
换言之,红光机械厂只要能挺到八四年年底,等双轨制政策一出,那么这个厂的财政状况瞬间就能改善。
毕竟在八十年代,钢材在市场上还是抢手货,根本不愁卖。
更别说,红光机械厂作为一个主要给军工供应产品的工厂,其生产技术本就比一些普通钢厂强。
别的不说,就说坦克履带,这时期国内能生产的没几家,而红光机械厂呢,恰好就是生产坦克履带的厂家之一。…
坦克履带这玩意儿虽然市场狭窄,但拖拉机也需要履带啊。
一旦双轨制开启,随便转行一下,搞个拖拉机履带,那还不卖疯了。
再说了,能做坦克履带,做螺纹钢等粗钢产品啥的也不在话下。
好比这次,曹志强只是让机械厂抽调一批人,按照他设想的样子制作一批便利亭,他们很快就制作出来了,而且做工精良,不愧是有大量高级技工的国企单位。
你要换了别的单位,恐怕还真做不好。
因此,在曹志强眼里,步履维艰,几乎就要没了的红光机械厂,其实是个非常不错的优质资产,只是李厂长等人身在局中,看不透未来,才那样的失魂落魄,患得患失,进而病急乱投医,让曹志强钻了空子。
当然,董书记跟李厂长肯如此信任曹志强,也不单纯是为了工厂,主要还是为了他们自己。
别的不提,就说出版社每卖出一部书,董书记跟李厂长俩人每人都要分利澜的一成,那可是妥妥的几十万。
在如今这个时代,这可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恐怕当初的李厂长,也没想到利澜的一成,居然会有这么多钱吧。
这么多钱,那可是相当烫手的,可这是私下口头协议,一切都是看曹志强个人。
一旦曹志强不肯给,那董书记跟李厂长可就拿不到那笔钱了。
当然了,正常情况下,曹志强不可能不给钱,毕竟他还需要董书记跟李厂长的支持。
那每人一成的钱,说白了就是买大腿的钱。
只要董书记跟李厂长还有权力,还能罩着曹志强,曹志强就一定会给钱。
所以哪怕为了退休后安享晚年,董书记也罢,李厂长也好,也一定要在退休前死死保住曹志强,并且在退休之前,把曹志强推上去当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