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核心军官团

“那就是祖上考取进士、进入名宦祠的,如果不愿意继续从军,朕以为应该允许他们转入金吾卫。”

这是给文官的优待,同时也是给世袭武官脱离卫所的出路——

不想让后代一直服役怎么办?那就争取考进士,造福一方进入名宦祠,就有脱离卫所的机会。

朝堂上的文官、尤其是军籍进士,对此可谓是欢欣鼓舞,认为皇帝果然优待他们。

就连袁可立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的祖上就是在洪武二年以战功授睢阳百户,即使后来转为官宦之家,也一直保留这个世职。

他深知这样的家族早已没人服役,却占据着武官员额。与其让他们赖在卫所,还不如转入不用服役的金吾卫。

至于能不能脱离这件事,袁可立根本就没考虑过。不说皇帝授予他的金吾卫世袭千户,以他在苏州、登州的功绩,几乎可以确定在死后进入两地和家乡睢州的名宦祠。在皇帝这个政策下,必然可以脱离睢阳卫。

其他朝堂上的大臣也是如此,他们大多在崇祯元年的封赏中,获得了金吾卫世官和爵位。有了皇帝的这个政策后,可以更明确地把籍贯转入金吾卫。

朱由检在给文官这个优待后,顺利定下了给英烈之后的待遇。

然后他又提出了第三个不降等,那就是和袁可立祖上一样,在洪武年间得到世职的武官:

“太祖开国、成祖靖难,洪武和永乐年间得到世职的武官,大多在开国、靖难时有功。”

“对他们不必细分,只要留在军中的,一律保留世职,继续与国同戚。”

这部分世官约有两三万,或者更少一些——

因为二百多年下来,有些家族会绝嗣,或者从事它业。

尤其是世官中最低级的世袭百户,也是受高级军官压榨的对象。在卫所世官普遍是定额两倍的情况下,有些地方的世袭百户,甚至被压榨得逃亡缺编。

所以二百多年下来,洪武、永乐年间的世官,实际只留下一万八左右。这些家族坚持到现在仍旧从军,朱由检当然要给优待。

袁可立的家族就属于这一群体,再加上他也没想过削减所有世官,所以对皇帝的这个政策,思虑之后出言赞同。

其他文官同样觉得这些人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认可这个政策。

勋贵就更是这样了,他们大多属于这一群体。

洪武世官和永乐世官作为世袭武官的核心,被保留了下来。

朱由检对于此事,也是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些世官别看人数只有世官总数的二成左右,但在世袭指挥这一层面上,他们的占比却能达到三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