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不知皇帝的这个想法,但是家家有马车的说法,让群臣睁大了眼睛,无法想象这个场景是什么样。
即使按十万户人家有马车计算,那也是至少十万辆。现有的道路标准绝对不够用,的确需要拓宽。
只是,把十米宽的胡同拓宽为十六米的巷子,难度实在太高了。估计很多宅院和围墙,都要因此拆毁。
所以皇帝皇帝只打算在外城推行,把城外的巷子宽度定为十六米。
成基命心里不觉得这个愿景能实现,但他也不忍心打破皇帝的美梦。
毕竟皇帝致力于提高人们的出行水平,他总不能唱反调说不让人们过好日子。
一时间,成基命默然无言。群臣也大多沉浸在这个场景里,设想将来家家有马车会是什么日子?
太仆寺卿陈奇瑜知道皇帝一直在推行马车,对此没感到太意外,此时出言说道:
“臣以为成尚书的意思,是担心小巷定为十六米,和原本的小街宽度太接近,会被民众混淆。”
“故而可以把小街小巷两个名称合并定为小街,宽度定十六到二十米。”
“新的二十八米宽街道,则定名为中街,或者说是新街。”
“这样民间就不会混淆了,街道也都有供全城人通行的责任。”
朱由检终于恍然,明白了成基命解释巷字意思的原因。
原来是他认为巷子没有供坊外人通行的责任,所以小巷这个名称,要改名为小街。
这样当前的很多小街,也就没必要改动。不必按之前所说,将来改为二十八米宽的街。
朱由检本来也没有改造所有街道的想法,决定留用旧街。他对这个认可道:
“那就按卿所说改名字,把新街称为中街,小街宽度定为十六到二十米。”
“城外新修的道路、京城改造后的街巷,都要符合这个规范。”
“还有,街有四通道之意,一定是要通的,不能留下断头路。”
“火巷也要是通的,方便卫尉寺的消防队,规划救火路线。”
“毕竟从字形来说,字由共和邑组成,它也同样是邑中道,有供全城人出行的责任。”
“各坊的巷子都要是开放的,不能私自用围墙封闭成断头路。”
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让群臣认识到皇帝对断头路的痛恨。觉得在京城街道改造时,一定要注意打通断头路。
——
然后,朱由检又想到了街和路的说法,问群臣道:
“朕听过一种说法,说是‘南北为路,东西为街’。”
“也有人说是‘南北为街,东西为路’。”
“街和路的本意,有代表方向的说法吗?”
群臣闻言苦思冥想,都没能够想到,这两个字有代表方向的含义。成基命道:
“街的意思就是四通道,东西南北皆有。”
“路的意思是道,也有大的意思,可以指代大街。”
“两者皆没有方向之意,陛下提到的两种说法,臣也从未听闻。”
其他臣子也纷纷表示,没有听闻过这种说法。
京城较大的道路,基本都是称街。
陈奇瑜则揣摩皇帝的想法,说道:
“虽然从未有过方向之分,但是区分之后,能够让人们更清楚道路通往哪里。”
“臣以为可定下规范,在这次坊巷街道调整中定名。”
朱由检也有这个想法,对此点头认可,向群臣道:
“众卿可以商议一下,应该采用哪种说法。”
“让大明的城市统一采用,避免有些人进了城,分不清东西南北。”
这点群臣没有意见,但是对采用哪种说法,却激烈争论起来。
有些人认为街字从行,应该是南北向的。
但是也有人认为街里面有两个土字,应该是东西向的。
反而是路字从足,应该是南北向。
两种说法不一,各有各的理由。
最终,还是朱由检看着京城的街区图,对此一槌定音:
“现在京城东西向的大街多,就定东西方向的道路为街。”
“南北向的大街改称为路,例如一环东路,原本是崇文门里街,以后改称崇文路。”
这下群臣没有再争论,因为谁都说服不了谁。
在皇帝定下规范后,他们决定遵循。
不过对崇文路这个说法,成基命提出异议道:
“崇文门外南城区还有崇文门大街,如果同样要改,那也会称为崇文路。”
“臣以为应该定为崇文北路,或者用崇文门的旧称,把这条几乎延伸到北城墙的道路定为文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