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国会筹办

刘宗周不知这些,对于筹办国会非常热心。朱由检把有关国会和议会的奏疏,全部交给他处理。并且允许这些奏疏登报,在报纸上讨论。

这样总算解决了这件烦心事,把压力转给了刘宗周。

刘宗周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利用他的名望,征集了很多朝堂官员和在野名士加入国会筹办处,根据在涿鹿区开办议会的经验,准备建立国会。

一时间,国会开办的事情,在朝野如火如荼。很多人都迫切希望,这个机构能尽早建立。

《邸报》和《京报》作为拿到授权的报纸,刊登了很多这一类的奏疏。

《明报》和《大同报》作为文人士子的聚集地,更多的是学堂生员在讨论。

这四份报纸借着议会筹建的东风,销量上出现爆发。影响力也突破京城,深入到整个北直隶。

很多北直隶的士绅,都订阅了四份报纸。有的还积极写文章,投给报纸发表。

北直隶各地的邮递公司,因此业务量大增,有的还开始挣到钱。

京城的邮递公司是太仆寺和内府监合办的,各地邮递公司招股时,有很多宦官亲戚参与——

这些人消息灵通,知道京城的邮递公司有多挣钱。所以在太仆寺招募当地商人建立分公司时,很多宦官让家乡的亲戚积极参与。

如今,这些公司开始挣钱后,各地士绅才恍然发觉:

这一行竟然被人占了,自己现在已没有机会参与。

再想到皇帝要在各地成立盐业公司,同样会在地方招募股分,这些士绅顿时觉得不能忍,不能再把这个机会让给他人——

相比利润微薄的邮递行业来说,盐业才是暴利。

但是想要入股盐业公司,就得遵守朝廷的有产税和限田限租政策,拿到入股的优先权。

这让很多士绅更积极地表态,支持涿鹿区议会通过的政策、请求在当地建立议会。

在得知刘宗周主持国会筹办处、要在北直隶增加几个试点建议会后,一些地方的士绅甚至串联起来,组团进京请求。

这股风潮,甚至波及到其他省份。尤其是南直隶的苏州、松江等地,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员更多,一些在京的江南商人得知议会成立后,只要工业和商业的税收在两成以上,就能获得两成议员名额后。同样请求在南直隶建立试点,认为试点不能局限在北直隶,要顾及其它省份——

这些富裕起来的工商业从业者,相比地主士绅,更迫切地需要政治权利。

他们需要用议员身份,保住自己的财富。

尤其是之前阉党在徽州掀起的“私占黄山木植案”,导致歙县徽商吴养春家破人亡。

这让很多商人都有一种危机感,相比地主士绅更甚。

其他省份停留在会馆的商人得知江南商人的动作后,同样也行动起来,请求在各省建试点。

眼看这样下去,有可能酿成全国的风潮,朱由检不得不命令刘宗周,尽快把新的试点定下来。

刘宗周这些日子和他人商议之后,已经选定了几处地方,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京城旁边的天津。

这里之前没有设县,只有天津三卫。然后又成立了天津兵备道,如今已改成海防区。

参考涿州和涿鹿三卫合并为涿鹿区的经验,刘宗周认为天津三卫可合并为天津区。在这个新设的区里面,同样建立议会:

“天津三卫都是军管,在天津越来越繁荣后,已经不合时宜。”

“如今天津三卫都划归天津海防区,卫所开始改制,急需建立衙门,管理这块地界。”

“臣以为可仿照涿鹿区,以天津三卫建立天津区。”

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刘宗周以顺天府治中的身份,提议在天津设区。

天津改制的事情,朱由检早就想过。

因为他也认识到,继续让天津实行军管不合时宜。

没有专业的政务衙门和税收机构,天津的赋税损失很大。各种民间纠纷,处理起来也麻烦。

朱由检之前就想过,在天津设立府县,专门管理这一片。

但是具体是设府还是设县,朱由检却没确定。

因为设府的话,天津府会从顺天府独立出去,对于京津一体,可谓颇为不利。

而且如今是大航海时代,朱由检希望顺天府临海,以便京城的货物,能够不受限制地通过大海转运。之前修建京津公路,就是为了促进这一点。

同时,因为京城属于顺天府,顺天府临海的现状,也能让朝堂的官员对大海在心理上感觉亲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