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太后开口时,皇帝更是能够以孝道名义,光明正大的突破名额限制——
那些进士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进士都是考取而来,是相对最公平的制度,也是很多读书人的目标。』
『这个制度不能轻易破坏,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把科举考试和后世的高考对比,想到后世有关特招的种种争议,朱由检对进士身份的赐予,自然十分慎重。
再想到大明开国二百六十年,进士数量只有两万两千多。朱由检有些明白,某些进士为何对特赐进士反应很激烈——
两万两千多名进士,同时在世的不会超过六千人,占据了官场主要位置。
大明的进士如此珍贵,也难怪他们对身份这么重视。
特赐同进士这件事,阻力会非常大。
有了这个认识,再考虑到就算被特赐同进士,也多半会被真正的进士排斥。朱由检觉得干脆改个名字,让进士不那么反对。
反正对他来说,只要能用这些人才就行,具体称呼什么他却并不在意。
而且特赐同进士到底还带个进士,多半会要求只有举人才能被特赐,改成其他称呼就不一定了。
名额也可以增加一些,方便以后任用理工类人才。
心中有了盘算,朱由检决定在特赐同进士上妥协,但是在明法科、明算科的设立上,一点都不妥协。
有钱嘉徵、王璘等士子的支持,再加上扩招进士对所有举人都是利好。那些已经上岸的进士,阻挡不了明法科、明算科的设置。
也因为此,朱由检对上疏的钱嘉徵、王璘也印象大好,让他知道了士人对明法科明算科的态度。尤其是钱嘉徵这个名字,让他印象深刻。
上次钱嘉徵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的奏疏,写得就非常好,把魏忠贤的罪行写得很明白。
朱由检对那份奏疏非常满意,他觉得如果贡生参加会试的事情如果无法通过,可以考虑给钱嘉徵特赐身份,让他去通政司任职。
通政使吕图南的效率实在太差,一份报纸都办不好,现在都没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