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大蛋糕

“我们先来说‘建阳扣’。”

“扣,其实是纸在闽地的计量单位,类似现在我们所说的‘刀’。”

“而以‘扣’命名的纸张,在闽地其实有两种,一种叫‘建阳扣’,一种叫‘玉扣’。”

“‘玉扣’的产地是宁化,也是闽地四大产纸县之一。宁化盛产土纸,其上品称‘玉扣纸’。”

“玉扣纸洁白如玉,全用嫩竹制造,质地良好,光滑柔韧,拉力强,摩擦不起毛茸,张片均匀,清晰透度,书写易干,墨迹不褪,经久不被蛀蚀。是上好的书法用纸,可与宣纸媲美。”

“玉扣纸用于印书,始于宋代。除全国性书籍经史读物外,汀郡地方志书、名人著作均借以印行,族谱、寺庙抄经也喜欢用这种竹纸。”

“到后来竹纸的品质得到提升后,玉扣纸更多成了书画用纸,而同样的技术传到了建阳,因而有了建阳扣竹纸。”

“建阳扣竹纸的品质,比玉扣纸其实略低一点。作为书画用纸自然不能算上乘,但是因为产量大,价格实惠,质量在印书纸中非常上乘,反而极受书商的欢迎。”

“到了明清时期,专门用于印书的‘建阳扣’,也是竹纸中的上品,全部为江苏刻书家所垄断。《闽产录异》称:‘二百年吴中书坊每岁以值压槽,禁不外用’。”

“也就是说,建阳的扣纸,被苏州一带的书坊全部垄断包销了。”

在袁老师侃侃而谈的叙述当中,周至似乎看到了延续数百年的一场硝烟弥漫的大商战,无数商人们奋力争夺的,就是华夏这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市场里,最大的一块蛋糕。

“那袁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宋代的时候,最好的印书纸产在闽地,最好的雕版术一直在余杭,我们蜀地得了个两中。”周至听着故事做自己的分析:“但是综合起来,就成了余杭第一,蜀地第二,建阳第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蜀地的竞争优势被打压了下去,闽地则成了专门造纸的供应商,而余杭成了用闽纸和自己的雕版工艺,成了印刷精品书的最后赢家?”

“也不能完全这样说。”袁老师笑道:“北宋以降,蜀地的文化事业一直比较兴盛,但是又相对封闭,因此印刷业也多是自给自足,书籍纸张和雕版的质量也是一直在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