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坛是12斤,散称是75文一斤,能政坛拿我们给您算70文一斤。

三坛大概是2520文,这糖块是50文一斤。盐是120文一斤,十斤1200文,你看还有需要的吗”

赵远珍想了想,没啥遗漏的了,就让结账了。总计是5820文,小二给抹了个零。收了5800文。

这就是差不多6两银子,果然银子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随后掏出2个50两的银锭子递给小二,其中一个付钱。

其他的让小二帮忙给换成碎银子再换了10串铜钱。

小二看着他手里的银锭子,暗暗吃惊,想不到这个穿着破旧的农妇,竟然这么有钱,当真是人不可貌相,幸好自己态度一直没问题。

随后找了钱,并把换了的碎银子递给了赵远珍。

赵远珍看着这一堆东西,把糖,盐,水葫芦还有油布放入背篓,酒放在了这里,酒都是密封的坛子。

放在这也是没问题。跟店小二说一会等她儿子马车过来再来取走。小二表示放心吧会替她好好保管的。

随后背着东西,向着粮行走去。

辛书已经在粮行等着他们了,远远的看着她过来,就跑过来,伸手要接过背篓。

赵远珍看看他1米6多的身高,再看看自己,将近1米6的身高,果断把背篓递给了他。

可能是张三道的基因好,张青河、张辛百、张辛年、身高都有175以上。

在这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能长到180真的很不容易了。

看了看粮店,需要排队,她便去排队,叫辛书守着背篓和他的书箱在此等着她。

轮到她的时候,辛百和辛年也前后赶到了。

她问了下粮价:大米16文一斤,白面14一斤,小米10文,高粱8文,豆类也差不多8文。玉米7文。

她要了500斤大米,500斤白面,200斤小米,200斤玉米,200斤高粱米,豆类一起要了100斤,这些就差不多1700斤了。

马车再加上她们的行李,锅和一些日常用品,再多就真的拉不动了。更何况,长途行走,拉的太多对马负担太大了。

按照她们一人一顿半斤粮食的计算,六个人一天就是九斤粮食,这些也能吃上三个月了。更何况途中还可以有机会去城里再补充一下。

1700斤粮食 总计是文,20多两银子。

她趁着儿子没注意这边又掏出了一个50两的银锭子结了帐,随后叫他们把粮食装到了牛车上,又仔细用油布盖好,用绳子捆好。

下一个目标布庄,去布庄的路上顺便取上了酒。

她和辛书坐在马车上,辛书第一次坐马车, 还是自己家的,激动的这里摸摸,那里摸摸。

这马车也算是相当于前世的跑车了,他这样激动也是可以理解的。辛百赶着马车在外面。辛年赶着牛车走在马车前边。

到了布庄,一个掌柜模样的娘子走过来,

“大娘子,需要些什么?”

“有没有棉花啊?来30斤,粗麻来一匹,布鞋来几双,我穿的这么大的来6双,他们三个的一人来两双。”

“好的,好的,您稍等”。

随后看了看她以及三个人的尺寸,去找鞋,找到以后把各个尺寸递给了三个人。

“三位小哥,试试看看合适不?”

三个人,随后拿着鞋子比量了一下自己穿的鞋底感觉差不多就定下来了。

赵远珍拿过自己的也是对比了一下,她和两个儿媳妇的脚差不多大小,所以买一样的就可以。也点了点头表示尺码合适。

“这男鞋是35文一双,女鞋是30文一双,这粗麻布是6文一尺,一批是100尺,棉花的话稍微贵一些,不过我们店里的棉花都是好棉花,籽去的很干净,是70文一斤。”

赵远珍对比记忆中的,知道大概都是这些价格,就点点头。

“可以,再来比照我的身形来1套粗布成衣,比我稍微胖一点的来一套,比我矮一点胖一点的来一套,他们三个一人一套”。

赵远珍想着路上逃荒,这有干旱,不一定有水洗澡洗衣服,多准备一套衣服吧。

“细纱布有吗?”

“有的,有单层纱,和双层纱,单层的是25文一尺,双层的是35文一尺,您看要哪种?”

“要双层的,来5尺吧。”

“好的”。

掌柜的利落点把衣服都找来递给他们试了试,感觉都很合适。

看来这掌柜的眼光还是很准的。

成衣男子是90文一套,一般男子用布料的话是7尺八尺左右,成本在50文左右,赚了差不多一半啊。

怪不得大家都喜欢自己裁布做衣。女子成衣是70文一套,也差不多对半赚的。

结账的时候就花去了3745文,掌柜的给摸了零头算3700,还送了好些针线。还找了个包袱皮给帮忙都包了起来。

几人把东西拿上马车,又去肉铺买了20斤猪肉。

路过包子铺的时候。又叫辛百去买了50个肉包子。这马上中午饭了。回程的时候可以吃点包子。

想了想没什么要买了,几人便赶车往村里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