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三章 威胁(二合一)

代晋 大苹果 3005 字 1个月前

高湖愣了愣,忽然笑了起来。

“李刺史,何必如此。消息我们自然是知道的,不久前大晋会稽王大肆宣扬此事,我大燕上下也不是聋子瞎子,自然是知道的。但是,李刺史能骗得过别人,又怎骗得过我大燕?那传国玉玺难道是一般的东西?怎么可能轻易献出?我大燕皇帝陛下对你甚为佩服,说你这一手瞒天过海之计甚妙。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但这样的事,却是瞒不过他的眼睛的。”高湖说道。

李徽有些诧异,一时没有明白高湖之意。

苻朗低声道:“主公,他的意思是,你没有将玉玺献给朝廷,而是藏了起来,献给朝廷的是假的。”

李徽恍然,旋即大笑起来。

“贵使是说,我造了个赝品献给朝廷,真的我自己私藏起来了?哈哈哈,你们可真能胡思乱想。断无此事。”

高湖微笑道:“李刺史,莫要再搪塞了。那传国玉玺是何等之物?那恐怕是你梦寐以求之物,得之可得大益。我大燕皇帝陛下说道,李刺史雄才大略,心怀大志。此物到手,你怎肯献出?但又怕得此物而惹来麻烦,故而假意以赝品献出。呵呵,这办法很妙,但却瞒不过我大燕皇帝陛下。李刺史,莫要小家子气,我们只是借去瞧一瞧罢了,又不会据为己有。”

李徽苦笑道:“这可真是跳到黄河洗不清了。你们这般臆测,岂非令我难堪?朝廷知道此事,岂非以为我真的那么做了。慕容垂怎么胡言乱语?他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么?”

高湖沉声道:“我家陛下目光如炬,识人分明。李刺史又何必假模假样的辩解。你只说肯不肯将此物让我大燕皇帝鉴赏一番便是。何必说这些开脱之言。”

李徽被他弄的哑然无语,一时不知道如何解释。这家伙脑子一根筋,认定之事如何解释都无用,真是莫名其妙。

“那使者,我家主公之言,还能骗你不成?你所谓的重宝,呵呵,在我家主公看来,不值一文。我家主公但要是知道此物的好处,又怎会献出?”苻朗忍不住斥道。

李徽看了看苻朗,知道他心中不悦,言语中也带着一丝不满的情绪。苻朗虽是顾全大局之人,但终究对李徽将玉玺献出之事耿耿于怀,觉得自己辜负了他的一番心意。那玉玺他用性命护送,历经数干里之遥带来徐州,找了个最好的机会献给自己,自己却转手献给了司马道子,难怪他不高兴。

高湖看了看苻朗道:“不值一文么?好大的口气。李刺史既然不在乎此物,为何不献给我大燕?当真要献出去,先给我大燕皇帝陛下难道不是最应该的?还不是想要自己留着,欲图大事。”

苻朗冷笑斥道:“献给你们?传国玉玺乃天下正统的象征,献给你燕国?你们也配。慢说玉玺早已献给了大晋朝廷,就算没有献出,你们鲜卑贼子也休想染指。什么借去一观?无非是想逼我们交给你们鲜卑人罢了。做的好梦!”

高湖恼羞起来,怒道:“你是何人?如此猖狂?我大燕陛下受命于天,乃天下正统。怎不配拥有此物?此物留在徐州,对你们反而不利。献给我燕国,才是最好的归宿。我大燕,迟早要一统天下。献出玉玺,也是你们的功劳。”

苻朗冷笑道:“我是何人?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苻朗是也。你燕国算什么正统?当年慕容垂如丧家之犬投奔大秦,若非我大秦皇帝仁恕宽宏,收留了他,他早已死无葬身之地。之后我大秦遭遇劫难,慕容老贼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反叛我大秦。这等人毫无廉耻,也配称天下正统?当为世人所唾骂才是。”

高湖大怒,厉声道:“苻朗,你怎敢如此诋毁羞辱我大燕皇帝陛下,当真无礼之极。你秦国倒行逆施,失了人心,才分崩离析,怎怪的到我大燕皇帝陛下。我大燕皇帝对苻坚仁至义尽,当年淮南之战,苻坚兵败逃窜,是谁一路护送苻坚归长安的?我大燕皇帝本就是燕国皇族,图谋复国,乃是顺应天意之举,难道有错?岂有此理。”

苻朗斥道:“慕容垂当日是大秦之臣,护主周全难道不该?况且他居心叵测,当日陛下对他何等看顾,百般庇护,待他如骨肉一般。否则他早已死于非命。他护送陛下,便是要乘机欺骗陛下,好回关东起兵背叛。我大秦之乱始于关东,慕容老贼便是罪魁祸首。”

大秦的灭亡对苻朗刺激甚大,他心中一直耿耿于怀。今日谈及此事,情绪甚为激烈,以至于面红耳赤,言语也颇为不客气。

高湖岂能忍受这样的言语,起身对李徽拱手大声道:“李刺史,此人羞辱我大燕皇帝,罪无可恕。我要求你严惩此人。他是秦国宗室之人,心向着秦国。你收留这样的人,迟早为其所害。我建议你将他驱逐,以免留下后患。”

李徽皱眉看着高湖,缓缓道:“贵使未免太操心了。莫非你以为我要听命于你不成?苻朗是怎样的人,倒要你来品评?未免太过失礼。”

一旁的荀康也沉声喝道:“高使者,请注意你的言辞。这里是徐州,不是你燕国。”

高湖冷笑道:“好,好。你们可以羞辱我大燕皇帝陛下,我却不可反驳?岂有此理。”

李徽在忍不住,冷声喝道:“高使者,他说的话可没错。你燕国怎敢自居什么天下正统?岂非笑话。那传国玉玺乃是我大晋之物,自然献给我大晋朝廷。你要我献给慕容垂,当真毫无道理。我徐州可不是你燕国所属,用不着你来指手画脚。你若再咆哮无礼,我可不能对你客气了。慕容垂和秦国当年的纠葛,你怎不去问慕容垂去?问他是否问心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