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右边则是一个小屋子,屋里面有个火炕,中午谁要是想休息了,或者晚上有事儿不想回家的,可以在这个小屋里借住一晚。
每一间教室能有五六十平米,木质的黑色黑板,上面挂着红色的华夏旗帜,左边贴着好好学习,右边贴着天天向上几个大字。
窗户都是用木边框加玻璃做成的,在窗户旁边墙垛子上,还挂着一些名人画像。
伽利略,贝多芬,列宁,马克思,恩格斯……
学校操场如果在中间划一条砖路,那整个场地就分成了三个部分。
左右两边差不多同等面积的操场,正对着房子左边的操场,放的是两个篮球架子,用来给孩子们打篮球的。
不过按照于大为的记忆来看,好像这两个架子就是摆设,孩子们到现在估计都不知道篮球是个啥。
而且地面都是土,操场上大部分面积都是土地,上面偶尔还能看见各种各样的小石子儿,这能打篮球?
或许能,但估计爹妈都舍不得钱给孩子买个篮球。
操场的右边,靠近房子的下面,有一个石台子,又叫演讲台,四四方方的演讲台后面有一个石梯。
这个演讲台唯一的作用就是,夏天排队回家的时候,校长站在上面安排队形,再数数别落下了哪个孩子。
靠近房子的前面一长排,全都栽种的柳树,如今柳树经历了几十个年头,都已经长得很粗壮了,老师办公室这边的柳树枝头,挂着一个破旧厚铁片子。
它的作用是,提醒各班级学生和老师下课。
有专门戴手表的老师,到点的时候,先给自己班级孩子下课,然后自己准时准点的开始“敲钟”。
等到十分钟左右,他会再次“敲钟”,预示着上课了。
除此之外,在放台子的不远处,还有一口井。
于大为望着井口上面的木头盖子,心里一阵唏嘘不已。这口井承载了他们每一个学生的光阴。
当年供销社姓马的那个同学,就曾经跟他一起在这口井边打过水。
他还清晰的记得规矩,三年级以下是不能来这里打水的,井盖子平日里也盖的很严实。
这口井的配置跟老爷子家的就没法比了,轱辘和摇把子都是木头的,井绳或许用的太久了都有毛边子了。
往西边,学校还有两亩多的地,一方面当做劳动课里的试验田,一方面到了秋收,也就是现在的时候,中午也能改善一下老师们的伙食。
煮个面条,摘个西红柿,炒个鸡蛋,弄个西红柿鸡蛋打卤面便是一顿极好的饭了。
房子的东背面还有一个小门,出了这个门往北走,就到了一队二队所在的屯子了,也算是为这两个大队学生单独开的门。
至于学校的厕所,于大为惊愕的发现,厕所是建在了学校房子的中间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