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周50米以外,沙丘上生长着爬地柏,丘间地生长着额河杨、山植、白柳、绣线菊等植物,覆盖度约50%。
湖周50米以内,则生长着高大茂密的银灰杨、白杨、白桦混生林带。
湖水四周环生着密密丛丛的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而湖心则生有几片星星点点的野荷花,时而可见有水鸟、野鸭游嬉水中。
鸣沙山与白沙湖相邻的还有鸣沙山,不高,相对高度约25米,由6座沙岗组成,长约2千米,宽100-200米。
虎永刚几人沿着坡度缓、沙粒紧密的迎风坡爬上鸣沙山。
站在山顶,举目向西远眺,可以清晰看到对面哈萨克斯坦东哈州玛尔喀库里县的农场风光;坐在沙上凝神细听,可以听到风吹沙粒的鸣沙声。
这让虎永刚有一种到了甘肃敦煌的感觉,那里也有鸣沙山,山下有个月牙泉,只不过这里的山下是白沙湖。
想到敦煌的鸣沙山,他就想起了那里可以滑沙。
他还没有说出来,小刘娜已经一屁股坐了下去,不借助任何工具,就顺着沙丘向下滑行。
往西走不远,就是号称“西北边境第一连”的185团一连驻地。
旁边一座高大的沙山,被叫做“眼睛山”。
这座山上有几棵耐旱、耐寒的爬地松,扭曲着转向地面生长,酷似边防战士的一双眼睛。
据说中苏关系紧张时,这双警惕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现在中哈关系缓和了,这双眼睛中的一只,因爬地松渐渐长大变成了实圈,被人们称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眼睛山下“西北边境第一连”的驻地内,有一座“185团抗洪守土纪念碑”。
据边防战士介绍,那是在1988年4月23日,中国与苏联的界河——阿拉克别克河爆发特大融雪性洪水,咆哮的洪水冲垮了桑德克龙口堤坝,大片的房屋、草场、良田被淹。
根据当时的国际惯例,河道位置决定了国界线。中国被河水淹没的地方,将有可能成为苏联的领土。
为保卫国土,185兵团全体、驻边部队和当地群众一同投入抗洪。
经过16个昼夜的奋战,终于堵住决口,没有流失一寸国土。
如今,位于一连的一八五团团史馆内,还陈设着当年部分抗洪守土英雄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