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这餐馆老板却不是哈萨克族人,而是达斡尔族人。
这又是一个之前没有遇到过的少数民族,虎永刚的好奇心顿起,不惜华子一根接一根的派发,也要餐馆老板讲讲达斡尔族的故事。
达斡尔族,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排名比较靠后,只有十多万人。
有关“达斡尔”这个名称的来历,最早是在努尔哈赤称汗后,征服黑龙江中游,当时“达斡尔”一部分以所在地区,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部;
一部分以其进贡物的特点,被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部;
还有一部分与鄂温克等,被泛称为索伦部。
到康熙初年,才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才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达斡尔族人的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现在的洮儿河),明朝初年迁往黑龙江以北;
17世纪中叶,因中俄边疆战事,清朝政府为巩固后方,达斡尔族最初迁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贝加尔一带。
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所以现在的塔城就有达斡尔族人居住。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的原文字已丢失,现在使用的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如今的达斡尔族人,基本上都通晓汉语并会书写汉文,与蒙古族杂居的达斡尔族,大部份通晓蒙古族语。
达斡尔族能征善战,后金为入关巩固后方,三征索伦,故有俗语“索伦骑射甲天下”。
清朝时期的内外战争中,均有达斡尔将领参与;抗日战争时期,达斡尔族人为东北地区抗日做出杰出贡献。
达斡尔族的民风淳朴,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佳风。
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
儿女外出归来,要先给老人请安;如果有好吃的或者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部份。
家里如有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待;即便是家境贫困的家庭,也非常乐于想方设法地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