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明他们的团的驻地在山里面,这里不通柏油马路,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沙土路和干涸的河床能走车辆。
这也是小山村与外面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通道。
村口有一座机井房,可以抽水上来供全村人用水。
每当有军人来此洗衣服,总有几个大姑娘小媳妇来凑热闹。
看得出这座小山村里平时很少有外人来,所以村民们对部队很好奇。
现任二师炮团团长老马,也是一位参加过战争并立过战功的老兵。
除了团部住的那个小山村外,其他营连部队分散住在周围的几个山村里。
反空降的主战场,就设在离驻地不远的山脚下的一片开阔地。
四周有几座小山包,但其主峰很突出,在地图上被标为“馒头山”。
这时的训练条件与后世的完全不一样,后世的部队有专门的战术训练基地,里面的地形地物、战术背景以及后勤保障一应俱全,对驻地老百姓也没什么干扰。
这年头部队的野外训练,有时候经常住在农村老乡家里,难免对当地有些影响。
152加榴炮的炮位,实弹射击时大炮一开火,顿时地动山摇,声震八方,附近的民房玻璃都被震碎了。
所以来演习之前村里各家的玻璃窗上都要求贴上米字胶条,当然所有费用和损失都由部队负责。
炮团参加的这场演习的顺序大致是这样的:
先是各种火炮对馒头山主峰进行炮击,然后由空军派出轰炸机对其投弹轰炸。
再后来由空降兵在山前开阔地实施伞降,待伞兵收拢撤出后,再由步兵发起冲锋
而这一切都必须在对面一座小山顶上搭建的观礼台的视线之下,因为届时首长们将登上观礼台。
由于演习场面要一目了然,有观赏效果,所以各种火炮等重武器堆集的比较密,这不符合打仗的要求。
有的部队就有反映,提出了“究竟是练为战,还是练为看”的问题。
后来部队开展学习,传达了上级指示,明确了“既要练为战,也要练为看,但侧重练为看。”
这是因为要造成较大的声势,将影响扩大出去,也是宣传上的需要。
经过几次合练,效果也越来越好。
团部还给炮团官兵们传达了主管全军训练的副总长的讲话,说:“你们的炮火打的很准,第一次射击就全部覆盖了目标……”
其实仔细想想也是,山头上的目标是固定不动的,各炮位早已锁定了坐标,也演练了多次,再打不中才怪呢!
为了突出效果,部队还在弹着点旁放置了汽油桶,一炸一团火,并冒出滚滚浓烟。
有一次合练,由于天气不好,云层低且厚,后来还下起了小毛毛雨,原定的轰炸机并没有出现。
刘本明就问团参谋长老梁:“首长,要真打起仗来天气不好怎么办?空军就不出动啦?”
老梁摇摇头道:“真打起仗来你还指望空军?还得靠咱们自己。”
这话说的有点开玩笑,但却是实情。
这段时间,白天山谷间金戈铁马、车来人往很热闹。
可是到了晚上则静谧下来,山村里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火,部队也进入了休息状态。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在营区管理是很严的,生活作息时间也安排的紧紧张张。
然而在农村则不一样,晚饭后一般不安排训练,按后期的说法是休闲时间。
战友们在一起下棋打扑克,日落前还可以在河滩上散散步。
炮团团政治处主任蒋卫国就喜欢一边散步一边捡石子,他是一位奇石爱好者。
山谷间的沟壑里、河滩上确实有许多漂亮的小石子,只是这年头的奇石不值钱罢了。
训练期间,偶尔部队也会放一两场电影,都是些黑白战斗故事片。
每到此时,村里的小孩们总是兴高采烈。
先是瞪大眼睛看着部队整齐列队过来,然后则学着值班员的口令跟着喊:某某连入场,坐下。
部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晚上看电影时所有人都必须去,不准有人单独留在屋里以免生事。
野战部队生活简朴,住在农村时团首长和战士一样吃大灶。
即便在营区里的小灶也没有酒水供应,机关食堂在会餐时也只是多加几个菜,根本没有酒。
有时候,战友文工团还会派来一支小分队到山里的各部进行慰问演出。
在村外一块开阔地上搭建的舞台,演出是都是在下午进行的。
周围几个村的老乡们扶老携幼来了不少,现场气氛很热闹。
(本章完)
(https://www.dingdian555.cc/html/3660/3660772/11110646.html)
www.dingdian555.cc。m.dingdian55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