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记者小李的所见所闻

日常生活从米面油盐到自行车家电,还是样样都要凭票购买。

国营单位宛如大家长,包办了工作和物资分配。

尽管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可能依旧紧紧巴巴,但大多数人的生活开始越来越好了。

京城的三轮车也是一个亮丽的风景。

三轮车不仅是送货的好帮手,也是很多人的生计工具。

街头巷尾,总能看到跟安五爷一样的三轮车师傅们忙碌的身影,卖酱菜、卖蔬菜,甚至推着板车卖冰棍。

这些小贩看似普通,实则有的人还是国营单位的员工,每辆三轮车便是一个“移动零售部”。

“国营的就是香啊!”小李感慨万千,从小卖部到饭馆、再到酱醋店,在哪儿都能看到‘国营’的招牌。

然而,小李却敏锐地发现,这聪明的京城人很快慧眼识珠,开始有一些敢闯的个体户悄然登场,他们推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推销小商品。

这种新鲜的做法虽然初时并未被普遍接受,却悄然为未来的个体经济发展埋下了种子。

…………

酒这东西吧,在全世界都有一大群爱好者,M国人爱喝威士忌,E国人爱喝伏特加,倭国人爱喝清酒,H国人爱喝烧酒,夏国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喝酒,一两个人喝没啥意思,找几个好友一起喝那才过瘾。

路过,南锣鼓巷95号院,安五爷又顺便把傻柱,闫埠贵给叫上了。

听说安五爷要请他们“喝大酒”,闫埠贵是相当的高兴,即便是他们这样的干部家庭,也不是能够天天喝酒吃肉。

作为食堂主任的傻柱道是有这条件经常吃肉,但是他一个人在家喝,那有真么多人一起喝过瘾。

来到了安五爷的院子,傻柱、闫埠贵与记者小李互相认识了一番。

老四九城的四合院,它就是个喝酒的地方。

尤其到了这夏夜,等着六七点钟太阳下去了,等凉风起来的时候。

几个人坐在一起,扇着大蒲扇,拿着小马扎,凑着一桌子,然后从井水里拿出啤酒。

再切上半斤猪头肉,弄点花生米,可就喝开了啊。这年月老百姓们手头普遍宽绰了,能时不常的跟三五好友们聚在一起喝上一顿。

啤酒的牌子更多,有本地产的【燕京】,外地来的,瓶装的,听装的,后来又时兴“扎啤”。

这一扎有多少,那就没准了,有的合一瓶,有的合两大杯。

像是条件好的,家里有了电冰箱后,冰镇啤酒成就为夏季人们常喝的酒水。

大热天的喝上一瓶冰镇啤酒,那才叫爽快。

……

酒过三巡,安五爷就讲起了这喝酒的故事。

话说,这年月里,其实大多数人是没什么钱的,哪怕是作为在四九城生,四九城长的人。

别看大家伙都挺穷!

但京城人嘛,皇城根儿下的老百姓,过去封建社会的时候老百姓一张嘴:“我们跟皇上做邻居”天生一种优越感,也不知道跟皇上做邻居能给您什么好儿,但没办法,这也是扬着下巴颏看人的资本。

四九京俗话讲:“天冷迎风站,饿了腆肚皮”。哪怕家里揭不开锅也要到外面摆阔气。

这种事就让安五爷赶上过那么几回。

有一年,安五爷接到一个老朋友的邀请,约在东安市场附近吃饭,当时这桌人一碰面,大家就在那嘀咕,说:“嘿!这哥们儿今天是不是吃错药了?这位是著名的“铁公鸡”呀,他怎么今天这么大方要请我们吃饭呀?”

那年月,请客下馆子可是件大事,何况发生在一个“一毛不拔”的人身上。

一开始大伙多少都有些提防着,可随着酒过七巡,菜过五味,大家越聊越高兴,有几位不胜酒力的朋友已经直接一头扎在桌子下面了。

那之前的疑惑就早已抛在脑后了,请你你就吃呗,管那么多干嘛。

正喝到尽兴之时,这时候这位请客的朋友假借去厕所的名义,一溜烟,他跑了。

按安五爷的说法他那时候很警惕,因为这种事情也不是第一回见了,自然有所防备,再加安五爷酒量大,脑子十分清醒,他第一时间就反应过来“坏了,这小子肯定是跑了!”。

一听这个大伙酒全醒了一半,桌子下边躺着的人一下就坐起来了,您想想那时候的人能往哪跑呀,甭琢磨,往公共汽车站跑准没错。

安五爷那会儿岁数还年轻,他常年蹬三轮身体好,也瘦溜,一米七的个头,两条大长腿一蹬起来那速度可也不慢。

后面饭馆的伙计也跟着跑呢,心想伱们追上也就罢了,追不上你们几个凑钱也得把这桌酒钱结了。

跑到车站一看,这小子正挤无轨电车呢,安五爷都上去一把就给他薅下来了。

这酒喝的,可真不算体面,您可能得问,不就一顿饭吗,还值当这么卖力气追呀,多新鲜呢,追不上这账谁能结呀……

听完安五爷讲的故事,闫埠贵说道,“酒乃粮食精,一日三餐都不能离!

我小时候不懂酒,觉得喝那玩意儿就是遭罪,厌恶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