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评委会名单

“开放嘛,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变化的。”

洪子诚说了一句,将话题转移开,打趣道:“你推动的那个文学奖项我可听说了,没搞个最佳文学批评奖可不够意思。”

“等以后再搞评奖,我肯定想着。”

玩笑了一句,林朝阳才正色道:“贪多嚼不烂,囊括小说类奖项就不错了,奖项最重要的还是影响力。”

洪子诚颔首认可,又说道:“你不知道吧?我受到邀请,成为评委了。”

“那你以后评奖没戏了,当了评委四年不能参评。”

“我又不写小说。”

两人说说笑笑,老朋友久未见面,边吃边聊,气氛轻松又愉快,直到下午一点多才分开。

隔了几天的傍晚,大舅哥出现在小六部口胡同。

“嘿!朝阳,我发现你一回燕大总能引起点轰动!”

“轰动?什么轰动?”陶玉书问。

“你不知道?”陶玉成掏出来一份校报,上面刊登了林朝阳当日在三角地的讲话。

讲话还被校报起了个名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林朝阳同志寄语燕大学子》。

林朝阳好奇的看着报纸,问:“这哪来的?记的还挺全。”

“有博闻强记的学生合力回忆了你的讲话,最开始是汇总了之后贴到了三角地的海报栏上。

后来校报的记者觉得不错,就登上了,反响还挺大的,获得了不少学生的拥护。”

陶玉书看了一阵报纸,心中愉悦,问大哥:“你今儿来干嘛?”

“我来问问《红高粱》什么时候上映。”

“快了,下周就上。”

眼下正月十五都过了,如果不是为了《红高粱》的上映,陶玉书早回香江了,那边还一堆事呢。

“办首映吗?给我弄几张票?”

“回头我让玉墨给你送过去。”

“行。对了,有空给我问问章艺谋,我想请他去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上个课。”

陶玉书斜睨了他一眼,“你什么时候还管上这事了?”

陶玉成笑着说道:“帮同事个忙。”

以陶玉书对大哥的了解,自然知道他这个请求恐怕至少换了一顿酒。

“我问问他吧。”

又几日后,《红高粱》在首都电影院举行了首映。

这年头没有后世那种热闹非凡的首映礼,但该搞的首映活动还是要搞的,气氛并不娱乐,反而严肃认真。

到场的除了有电影主创和观众,还有不少电影界同行和评论家。

放映结束后,大家表达对影片的看法,《红高粱》获得了从业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观众的评价要差了一些,有一些观众认为电影拍的太过艺术化,看起来不够爽利。

总体而言,还是好评居多。

在首都电影院举行首映的同时,《红高粱》也正式登陆国内各大城市的电影院。

为了《红高粱》的上映,陶玉书还自掏腰包联系了十几家报纸、杂志打广告。

本来这事应该是由发行公司干的,可中影当惯了大爷,宣传工作历来做的半死不活。

《红高粱》是林氏影业第一部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分账片,陶玉书完全是本着赔本赚吆喝的心态打这个广告。

当然,她也不可能真的赔本。

《红高粱》可是第一部在西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的中国电影,获奖至今半个月,轰动效应仍在。

电影上映后,各个城市的电影院门庭若市,充斥着前来想要一睹获奖影片风采的观众们。

《红高粱》上映的第十天,中影方面的首周票房“统计”姗姗来迟。

900万!

如此工整的数据,当然不可能是真实的,况且现在的中影也没那个能力去统计。

这个数字只是中影根据燕京、沪上等少数几个省级发行公司报上来的票房表现推断出来的,按照经验比实际发生的票房只少不多,而且还不是少了一点点。

在《红高粱》上映第三天的时候,陶玉书已经回了香江。

离开香江大半个月,公司已经攒了一堆事需要她处理。

当她接到中影方面的票房数据后,尽管知道这个数据肯定有水分,但她还是感到很欣慰。

这毕竟是林氏影业在内地上映的第一部分账片,是一个好的开始。

陶玉书不是一个人走的,跟她一起走的还有陶玉墨、阿娣和两个孩子,林朝阳则留在了燕京。

庄重文文学奖的组织进行的很顺利,庄先生的第一笔30万款项在4月中时已经打到了中华文学基金会的账户上。

奖项5月份开评,这毕竟是林朝阳推动的奖项,而且又是第一届评奖,他自然要重视一下,因此林朝阳想等评完奖之后再回香江。

到4月末,第一届庄重文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名单出炉:

评委会主席:冯牧。

评委:王濛、陈荒煤、林朝阳、李拓(作家),孟伟哉、崔道义、李士非、李小琳(编辑),朱寨、陈涌、鲍昌、蔡葵(评论家),谢靳、陈怀恺、章艺谋(电影家)、黄宗江、于是之、蓝天野(戏剧家)、吴祖缃、洪子诚、童庆炳(学者)、何卫国、吴冠荣、鲁旭(普通读者)。

评委会一共25人,与以往文学评奖均是作家、评论家的阵容不同,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委名单可谓别开生面。

一经发布,便在媒体和读者群体引发了热烈的关注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