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争锋

日月悬空 没文化的猪 3375 字 23小时前

大唐的朝堂,庄重而肃穆,宛如一座神圣不可侵犯的殿堂。那巍峨高耸的宫殿傲然矗立在晨曦的光辉之中,仿佛与天际相接。琉璃瓦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金色光芒,如同一面面璀璨夺目的宝镜,将整个宫殿装点得熠熠生辉。

走进殿内,只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每一处细节都尽显奢华与精致。精美的木雕和华丽的壁画相互映衬,展现出皇家的无上威严。那龙飞凤舞的图案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似乎在诉说着大唐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随着一阵悠扬而深沉的早朝钟声缓缓响起,如同古老的召唤一般,传遍了整个宫廷内外。官员们纷纷身着整齐的朝服,神情各异,有的面色凝重,有的面带微笑,还有的略显紧张,他们依照各自的官阶和次序,井然有序地步入朝堂。

此时,李治正端坐在那张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之上,他的身姿挺拔而威严。身上那件明黄色的龙袍,以金线绣制而成的五爪金龙张牙舞爪地盘踞其上,显得格外醒目;头上所戴的冕旒前后摇曳,珠帘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尽管他的面容看上去平静如水,但内心深处却早已翻涌着波澜壮阔的思绪。因为此刻,他的心中正酝酿着一项至关重要的决策——这项决策不仅关系到大唐百姓的生计福祉,更可能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

待群臣行礼完毕,李治端坐在龙椅之上,微微挺直身躯,轻咳两声以作示意后,清了清嗓子,目光缓缓扫过下方一众臣子,这才不紧不慢地开口道:“众爱卿,今日朕有一事要与诸位商议。朕近来听闻,地方百姓赋税繁重,其日常生活颇为困苦,诸多家庭难以维持生计。为了能切实减轻百姓肩上所负之重担,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蓬勃发展,朕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心推行一项全新的赋税改革。”

李治这番话犹如一道惊雷,猛地在朝堂炸响开来。原本庄严肃穆、井然有序的朝堂,刹那间变得嘈杂混乱起来。只见众多官员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随后便开始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纷纷。一时间,嗡嗡之声不绝于耳,充斥着整个朝堂。

就在此时,人群之中忽然走出一人。此人正是当朝首辅大臣长孙无忌。只见他面色凝重,眉头紧皱,满脸阴云密布。长孙无忌大步流星地向前迈出一步,然后恭恭敬敬地朝着李治拱手施礼,朗声道:“陛下,微臣以为此等改革万万不可行啊!地方赋税乃是我朝祖宗之法,自开国以来,历经数代君王传承至今,从未有过丝毫变动。如今陛下若是贸然对此加以更改,恐怕将会引发地方局势动荡不安,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动摇我大唐之根本啊!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长孙无忌的声音洪亮如钟,在偌大的朝堂上空不断回响,振聋发聩。那话语之中,更是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之气,令人闻之心惊胆战。

李治目光如炬地盯着长孙无忌,尽管内心已然被怒火填满,但他那俊朗的面庞之上依然维持着一片沉静如水的神色。只见他微微地皱起了双眉,薄唇轻启道:“长孙太尉,朕之所以如此行事,全然是出于对我大唐万千子民的深深忧虑。当下赋税之重犹如泰山压卵,致使黎庶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过着饥肠辘辘、衣不遮体的艰难生活。若这般状况长久持续下去,恐怕会引发民众的哗变。朕坚信,此番变革虽说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然而倘若裹足不前、不思进取,那么我大唐将永远难以迎来蓬勃发展的曙光。”李治的语调铿锵有力,毫无半分犹豫之意,而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之中更是流露出对苍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推行改革的坚毅决心。

然而面对李治这番慷慨激昂的说辞,长孙无忌却是丝毫不为所动,甚至连退让半步的迹象都未曾显现。他再一次郑重其事地向李治拱手作揖,口中所言愈发激烈起来:“陛下明鉴,老臣自追随先帝南征北战以来,历经无数生死考验,对于治理国家的方略可谓了然于胸。想当年先帝在位之时,从未曾提过这等事宜,由此便足以证明此举实非妥当之计。恳请陛下务必深思熟虑,切勿轻率行事啊!”长孙无忌搬出先帝这座大山,显然是企图借助先帝的威望来打压李治,从而迫使他打消改革的念想。

李治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胸膛中的怒火仿佛燃烧成一片熊熊火海,越烧越旺。他紧紧握住龙椅两侧精美的扶手,由于太过用力,指节处渐渐泛起一抹苍白之色。

他那双锐利如鹰隼般的眼眸死死盯着长孙无忌,只见对方昂首挺胸、神态傲慢,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令李治恨得牙根痒痒,真想当场就把长孙无忌这嚣张至极的气焰狠狠地打压下去。然而理智告诉他,现在绝不是和长孙无忌彻底翻脸摊牌的时候。毕竟,长孙无忌在朝廷之中经营多年,其根基之深犹如老树盘根错节,所形成的庞大势力更是令人侧目。倘若自己此时轻举妄动,不但之前筹划良久的改革计划难以顺利推行,甚至还有可能激起整个朝堂的剧烈动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这紧张压抑的气氛弥漫之时,一位面容清秀而又充满朝气的年轻官员挺身而出。只见他一步跨出队列,拱手向李治行礼后,义正词严地高声说道:“陛下啊!微臣斗胆进言,此次改革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啊!想我大唐虽从外表看上去繁华昌盛、歌舞升平,但实际上许多地方的黎民百姓依旧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苦日子。若是再不采取措施减轻繁重的赋税徭役,我们又怎能真正赢得天下万民之心呢?又怎能确保我大唐江山千秋万代、长治久安呢?”说罢,这位官员抬起头来,眼神坚定无比且饱含深情地直视着李治,毫无畏惧退缩之意。

然而,就在他的话音刚刚落下之际,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瞬间引来了其他老臣们激烈的反对之声。只见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满脸怒气地站出来,对着那位年轻官员便是一通怒斥:“哼!你这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竟然敢在此妄言治国之道?简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祖宗留下来的法规制度乃是历经千百年沉淀而成,岂能轻易改变?此乃千古不变之真理!”说罢,这位老臣更是怒目圆睁,伸出手指直直地指向那名年轻官员,口中不停地责骂着。

此时此刻,整个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双方各自坚持己见,毫不退让。那些支持改革的官员们纷纷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陈述着改革所带来的种种必要性以及诸多显而易见的好处;而另一边,坚决反对改革的老臣们亦是不甘示弱,他们紧紧抓住祖宗之法以及维护国家稳定大局等等理由,对改革派展开了猛烈的回击与驳斥。一时间,朝堂之上众人七嘴八舌,争吵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原本庄严肃穆的朝堂此刻已然变得嘈杂不堪,气氛也随之紧张到了极致,仿佛一点即燃。

李治紧皱着眉头,目光凌厉地扫视着眼前这一片混乱不堪的场面,心头的烦躁犹如被点燃的火焰一般愈烧愈烈。他心里很清楚,此次推行的改革已然深深地触碰到了那些门阀士族们的核心利益,他们又怎么可能会心甘情愿、轻而易举地就此妥协让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