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缓步走出府门,目光扫过眼前的仪仗,满意地点了点头。
随后轻轻抬手,示意队伍出发,一时间,鼓乐齐鸣,马蹄声起,整个队伍缓缓向稷下学宫进发。
苏夜专门为管仲建立的稷下学宫,位于横州的一片山清水秀之间,这里远离尘嚣,却汇聚了天下英才。
学宫的建筑依山傍水,既有古朴典雅的书院,也有气势恢宏的讲堂,更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每一处都透露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自管仲受苏夜之邀,来此创立学宫以来,经过罗网组织以及沈万三麾下天云商会等诸多势力不留余力的宣传。
如今稷下学宫这里倒也勉强算得上是大乾皇朝无数士子心中的圣地。
学宫当中既有管仲这类百家名师,又临近那位镇国公麾下的势力,若能够在学宫当中崭露头角,便可以顺势加入镇国公的麾下。
因此,如今许多大乾皇朝甚至于周边大雍、大玄等人皇朝的学子都渴望在这里求学问道,随后投入镇国公麾下一展抱负。
当苏夜的仪仗缓缓抵达稷下学宫时,整个学宫都沸腾了起来。
学子们纷纷走出自己的居所,好奇地张望着这位镇国公的风采。
并且早已有学宫的管事前来迎接,一路引领至学宫的正殿。
正殿内,管仲端坐中央,虽已年迈,但精神矍铄,目光中透露出一抹岁月的沧桑。
两旁,则是诸葛亮与周瑜,两人一左一右,各具风采。
诸葛亮温文尔雅,眉宇间透露出智者的沉稳,周瑜则是英姿飒爽,眼神中闪烁着不甘人后的倔强。
“哈哈,镇国公大驾光临,学宫蓬荜生辉啊!”
管仲起身相迎,声音温和,对着苏夜打趣道。
“管公言重了,瑾瑜此行,实则是慕名而来,欲请二位高足出山,共谋大计。”
苏夜微笑着还礼,目光在诸葛亮与周瑜身上停留片刻,心中暗自赞许。
“国公大人乃是大乾之柱,能为国公效力,乃是我等之幸。”
“只是,未知国公大人将来有何打算?”
诸葛亮闻言,微微一笑,目光中闪过一丝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