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单兵火箭筒和迫击炮,自然就要追溯到它们的发展史了。
单兵火箭筒其实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雏形,当时盟军为了对抗重型装甲目标,就常常使用一种名为"无引导导弹"的简易火箭弹进行突击。
这种火箭弹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它主要由一个燃料箱和一个折射式火箭发动机组成。点火之后,高温高压的燃料会通过喷管喷射而出,产生反作用力从而推动弹体向前飞行。
虽然它的体积较大、重量也不轻,但那种砰砰作响般的冲击力,却足以击穿坦克或城墙建筑上的射击孔。
当时的盟军士兵们就手持这种笨重的"无引导导弹",顶着炮火对着德军的重型装甲目标猛烈射击。
只要弹体能精准命中目标,在那种近乎火山爆发般的冲击力下,即便是最坚固的装甲也将不攻自破。
可以说,这种初级的单兵火箭筒就是未来反坦克武器的开山之作。
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这种"无引导导弹"的射程较短、精度较低,因此只能用于近距离袭击。
直到战后一段时间,随着新型火箭发动机和制导系统的出现,单兵火箭筒的性能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有了航迹跟踪制导和热像仪远程瞄准,它的射程可达数公里,命中精度也大为提高。在现代反恐战争中,这种火箭筒更是成为了突击分队的"利器",只需一枚火箭弹就能精确摧毁装甲目标。
至于单兵迫击炮,它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当时双方为了对付敌方的壕沟阵地,都在疯狂研发一种新型的迫击武器。
与坦克大炮凶悍的火力不同,迫击炮的特点是将迫击炮弹高高抛射到空中,从容器顶部压迫而下,从而克服了平射炮的射界死角。
只需在敌方阵地上空投射一枚迫击炮弹,那种笔直高抛的炮击轨迹,就足以将坚固的阵地化为火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种迫击炮的原理得到了迅速发展。
许多国家都开始大量装备各种型号的迫击炮,用于对敌方人员或者设施进行袭击。
二战期间,汉斯猫在重型迫击炮上做出了突破性创新,还配备了专门的观测车辆协助瞄准,将迫击炮的射程和精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之后,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运用,如激光测距、自动化瞄准等,迫击炮的射程和精度再次获得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