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商代,才第一次出现铁器,铜钺铁刃,而且这个铁还是铁镍合金,也就是比较典型的陨铁质地,很有可能就是天降之物冶炼而成的。到了西周,在冶金方面基本情况依旧发展不多,依然是不会冶铁的。
在春秋的某个时期,华夏人终于是找到了冶铁的方法。
这个冶铁起步,应该说是比较晚的,也比较低。
同时,更让华夏悲催的是,华夏的铁矿么,品质都不是太好……
或许是负负得正,或许越是差的压制,便越能激发出华夏人的『根性』一般,华夏从汉代开始,走出了一条不怎么一样的,甚至比较奇葩诡异的冶铁道路。
其实在汉代发展冶金技术之前,在华夏土地上混战的各个战国,包括青铜巅峰的秦国,都已经在着手改进铁产品质量了。在对战国时代铁器的金属检测中,发现了类似于球墨铸铁的组织结构,在锻造技术当中也点亮了折叠锻打的技能,然后同时点出了鼓风机。但是因为铁矿品质的问题,直至战国结束的时候,依旧没有能够直接出炉使用的合格钢铁。
于是乎,汉代人就说,算球了,老汉不要直接能直接一炉子就出好钢,先出铸铁罢……
然后就在汉代工匠和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出现了一个在冶金历史上很诡异的结果,直接就出现了液态流动冶金产品和可连续不间断的生产工艺流程!
而这个模式,直至两千年之后,依旧在使用……
所以斐潜才会觉得怪异,因为若是将服装变一变,生产车间变一变,其生产流程的本质其实没有什么和后世太大的差异。
然后,因为铸铁太脆,然后又催生出了『炒钢法』!要知道,西方出现炒钢法,可是在17世纪了,虽然说原材料和生产工具有些不同,但是工艺上是一致的。
至今为止,斐潜依旧找不出『炒钢法』这个方法,究竟是哪一个工匠,亦或是哪一个士族子弟发明的,反正没有看到具体的记载,似乎在汉武帝时期就这样奇葩的出现了,却只是留存了方法,却没有发明者的姓名。
铸铁是因为含碳太多,因此铸铁加热到一定温度,其中的碳就同空气持续反应,同时加以搅动,就像炒菜一样,称之为炒钢法。如果操作适当,可以直接得到品质很好的钢,然后再不济也是熟铁。
当然实际过程,炒过头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一不小心炒成熟铁的概率非常大。熟铁也不能用于兵器上,所以斐潜现在这个工房在做的,就是合金的雏形,『灌钢法』。
炒过头的熟铁或低碳钢,加上含碳过高的铸铁或高碳钢,加热到一定程度,然后加以锻打,使其充分融合,碳在其中互相转移,最终成钢。
得益于钢产量的提升,斐潜之下,不仅仅是士兵的盔甲兵刃得到了加强,一般的农户使用的铁质工具也降低了成本,而大量铁质工具的使用,也让农夫可以用更少的气力翻耕播种等等,也自然是提升了产粮产量……
很遗憾,斐潜忽然想到了诸葛亮,不由得摇了摇头,这一点,在昨日他带着诸葛亮去吃农家饭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发现,亦或是发现了,没有说,当然,也有可能是认为这些工具都是斐潜发给,或是租给这些农户去使用的,并没有在意其中蕴含的东西。
斐潜想到了诸葛亮在摇头,却吓了一旁的太史明一跳。
太史明原本作为北地的工房主事,现在调到了长安之中,对于新工房的建设,自然也还算是比较满意的,要不然也不会请斐潜前来验收视察,但是没有想到斐潜竟然摇头,这,这难道是什么地方不对了么?
是某个工匠操作失误了?或是那个地方卫生的管理没做好?还是有什么地方生产安全设备没到位?
太史明眼珠子不由得咕噜噜转了起来,头上也微微冒汗,望原材料堆积的区域看去,然后查看着是否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
斐潜站在工房中央的高台之上,举目四顾,并没有注意到身后侧的太史明有些紧张的表现。
工房占地很大,分割成为了好几个部分,冶炼区锻打区原材料区等等,间杂一人高的围墙还有道路相互间隔开。最显眼的自然是冶炼区域,沿着渭水的高炉一字排开,冒着浓浓的黑烟。忙碌的工匠和普通的工徒,正在搬运着燃料或是矿石。声音最大的却是锻铁区域,在一些的火炉旁边,铁匠正在叮叮当当的敲打着通红的铁块,和水锥击打巨大的轰鸣声混杂在一起,似乎形成了一个有几分蒸汽朋克的场景。
这是汉代的工业,这是斐潜一力促成的改变。
其实严格说起来斐潜并没有提升多少,也没有出现像是蒸汽机车那样跨时代的改变,但是斐潜确实是将汉代冶金工业往前推动了很大的一步,而这一步的力量,都呈现在了这里。
『炒钢法』加上『灌钢法』,再加上水力锻打,这几个原本或许是割裂技术被联系到了一起,使得斐潜这里出产的钢质量更好,数量更多。
或许,若是这里持续扩张下去,眼前将出现大汉第一个大型炼铁厂……
一个真正的工厂,而不是一个扩大的工房。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