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明四年秋季中旬,郑丽婉在承明二年夏季制定的八大军区后勤道路增设、扩建项目成功收官,完美落幕。各大军区,均有两条宽阔的后勤运输要道,而西南军区更是有两条额外的栈道,总计三条后勤要道都是为西南军区准备的。
陇右道的官道,八方军区驰道也相继收官。宽约十丈,换算过来就是三十三米左右!这两项工程,前者朝廷和地方投入约为一千一百万贯之多,后者国库和陇右道一起承担约为三百七十二万贯左右。相较于军区的后勤要道,陇右道的官道规格过高,几乎可以修建四条军区后勤驰道了。
因为开销过大,所以朝廷和地方只能循序渐进,按照季度来投入。不然,这一口气谁TM出得起这钱?!地方自己也忙的要死,规划和调查,还有走访民情,各忙各的,能抽出人手盯着朝廷额外下达的任务已经很不错了。
而承明朝,越来越有地方行政自治的味道了。没错,我们忙我们的,有事情会跟你中央报告的。你中央有事情要吩咐和安排,尽量挑我们不忙的时候,特别紧急那就麻烦你们中央说清这事情的轻重缓急。我们地方忙起来,只能尽力顾及你们中央。
三省在秋季中旬,也收到了来自江南道和岭南道两地的财政补助申请奏折。为此,三省还特地把户部和御史台给叫来了。
房遗爱:“江南道的财政补助申请需求为一百四十三万,岭南道财政补助申请需求为一百三十八万,理由繁多。江南道的财政赤字主要在于江南道希望开掘两条海路,扩大海运贸易。岭南道的并无财政赤字,但所需资金过大,理由是希望通过开采密林促进木材产值,同时改善当地的环境问题,为往后的民居生活范围提前奠定基础。”
李思文:“户部如何看待两地的财政需求?”
长孙涣点头:“以上两个政策,的确不是江南道和岭南道能够承担的。至于江南道的财政情况,根据户部的比对后,差异在四万浮动。”
张洛客:“赵大人,御史台怎么看待此事?”
御史大夫赵仁本:“嗯...江南道和岭南道的财政补助申请,都有监察府签署。但...江南道新增两条海路,也不至于要一百四十三万啊。这笔账,他们不可能不会算啊。”
刘德威皱眉道:“怎么这个江南道总是如此多事?连续两次惊动中央了。先是行政改制不彻底,如今更是财政闹问题。”
岑文本说道:“此事的确非同凡响,我建议还是把江南道的申请递交给圣人。岭南道方面,既然诸位都没有异议,那便拨款下去就是了。”
薛元超看向许敬宗:“许老先生,江南道此事您有何看法吗?”
许敬宗点头:“老夫也和诸位一样,开辟两条海路,岂会需要一百四十三万?此事,咱们拿不准,还是请奏圣人为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许敬宗虽然不懂市场产业经济论,可人家也有基本三观和常识的!承明朝大唐物价都很合理,乃至关乎民生的吃穿住行,更是低的发指,至今为止市面的粮价都是两钱波动,布匹甚至从当初承明一年的二十五钱下滑到了二十二钱左右,民间的房屋建筑材料,也是因为各道产业开辟,黄河清淤等政策,物价都比贞观时期降低了三倍有余!就这,尼玛还能张口要一百四十三万?!你把中央群臣当傻子呢?!
薛元超点头:“既如此,那便将江南道的这份申请,呈递给圣人吧。”
随即,薛元超、许敬宗、郝处俊、高至行、屈突寿、韦思谦等人,以此加盖各自省部的公章,签署自己的名字。把这份奏折,贴上‘请示’二字的纸条。
张行成:“那就劳烦户部尚书长孙大人,你们户部根据江南道市监局上报的物价,做出一个大概的方案,一起呈递给圣人最为妥当。”
长孙涣:“此事不难,事后我令人送到中书省。”
三省拿不准,那就把这奏折递给李承乾那里。拿得准,那就三省协商处理,之后把相关事务和批复备案就行了。朝廷法规制度都在,按照规矩办事,出事也能找到罪魁祸首。否则,那就是糊涂账,大家一起倒霉。
朝廷就是这样,下面的人解决不了找上面,上面解决不了,那就只能找皇帝了。李承乾自己上面没人了,只能想法子解决掉。没错,就是一个责任的逐级递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