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发动卡林加战争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在公元前260年左右,阿育王侵入该王国,屠杀了10万人,驱逐了15万余人,并让成千上万的其他人死于疾病和饥荒。
据说,之后阿育王走过战场,目睹了死亡与毁灭,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内心转变,这一转变他后来在第十三条法令中记录道:
“征服卡林加后,众神所爱者(阿育王)感到懊悔,因为当一个独立国家被征服时,人民的屠杀、死亡和驱逐对众神所爱者来说极为悲痛,深重于心……
即使是那些幸运逃脱、爱心未减的人,也因朋友、熟人、同事和亲戚的厄运而受苦……
今天,如果有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的那些在伽陵伽并入时被杀、死亡或驱逐的人遭受类似的痛苦,这将使众神所爱者深感痛苦。”
阿育王随后放弃了战争,接受了佛教,但这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突然转变,而是对佛陀教义的逐渐接受,他可能早已对此有所了解,也可能并没有。
在卡林加之前,阿育王可能已经意识到“佛”的信息,但未将其铭记于心,亦未允许其以任何方式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情况在许多人身上都可以看到——无论是着名的国王和将军,还是那些永远不会被铭记的名字——他们声称属于某种信仰,但却常常无视其最基本的愿景。
阿育王对佛教的了解也可能是初步的,可能直到卡林加战争之后,他才通过寻求和平和自我宽恕的精神旅程,从可用的其他选项中选择佛教。
无论哪种情况,阿育王都将尽其所能接受佛陀的教义,并将佛教确立为一个重要的宗教思想流派。
---
根据普遍接受的说法,一旦阿育王接受了佛教,他就走上了和平之路,以公正和仁慈统治。
与早期的狩猎相比,他现在开始朝圣,而过去王宫厨房屠宰数百只动物来举办盛宴,如今他提倡素食。
他随时向臣民开放,处理他们认为的冤屈,并维护有利于所有人的法律,而不仅仅是上层阶级和富人。
这一理解来源于佛教文献(尤其是来自斯里兰卡的文献)和他的法令。
然而,现代学者质疑这种描述的准确性,指出阿育王并没有将王国归还给卡林加战役的幸存者,也没有证据表明他召回了被驱逐的15万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没有努力解散军队,并且有证据表明,军事力量继续用于镇压叛乱和维持和平。
所有这些观察都是对证据的准确解读,但忽略了《阿尔塔莎斯特拉》的核心信息,这本书本质上是阿育王的训练手册,正如它曾是他父亲和祖父的手册。
《阿尔塔莎斯特拉》明确指出,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能由强大的国王维持。
一个软弱的国王会纵容自己和自己的欲望;一个明智的国王会考虑对大多数人最有利的事情。
遵循这一原则,阿育王不可能将佛教完全实施为新的政府政策,因为首先,他需要继续保持强大的公共形象,其次,他的大多数臣民并不是佛教徒,可能会对这一政策表示反感。
阿育王可能个人后悔卡林加战争,真正有了内心的改变,但他仍然无法将伽陵伽归还给其人民或撤销早期的驱逐政策,因为这样会使他显得软弱,并鼓励其他地区或外部势力进行侵略。
过去的事已成定局,国王继续前行,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决心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和国王。
---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统治期间,短暂控制了印度次大陆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除了最南端地区。
在阿育王公元232年结束统治后约50年衰落。
公元前185年,最后一位孔雀王朝的统治者布里哈德拉塔(Brihadratha)被他的将军普什亚密特拉·顺伽(Pushyamitra Shunga)刺杀。
普什亚密特拉随后建立了顺伽王朝(Shunga Dynasty),标志着孔雀帝国的正式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