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轻轻摇了摇头:“阿姊,你要知道,这是皇上第一次出兵匈奴,为了这一次,他准备了多久!蛰伏了多久!结果却落得这么一个下场,你觉得皇上能甘心吗?没错,王大人也许是为了保住兵力这才撤兵,但是,正因为这样,皇上才更生气啊!好不容易等待了对匈奴作战的机会,可是王大人却没有出击单于的辎重,而是擅自罢兵,导致汉军无功而返,你让皇上如何咽的下这口气!”
听罢,卫子夫低垂着头,不再说话了,对于军事方面,卫青是最了解皇上的人,也是和皇上探讨最多的人,在这方面,只怕无人及得上卫青了解皇上的心思,既然连卫青都这么说了,只怕事情的最后,真如卫青所言。
果然,王恢一行人回来之后,除王恢之外,其余将领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些减免俸禄之类的责罚,而王恢则是直接被带去面圣。
面对刘彻的责问时,王恢承认了自己的失职,但也努力为自己辩解,他是为保住兵力才没有继续追击匈奴的。刘彻听后也不想再看到他,便把王恢交给了廷尉处置。
经过廷尉的一番审问后,廷尉依法判王恢当斩。王恢听后觉得冤屈,立刻私下派人重金贿赂了丞相田蚡,希望他能为自己求情。
皇上这些日子以来的愤怒,田蚡都看在眼里了,他怕亲自去说会受到皇上的责罚,但万一把王恢救下了,这可是在朝臣面前树立自己威信的大好时机,于是田蚡权衡再三,便来到了长乐宫。
田蚡见到王太后后,将王恢的事告诉了太后,甚至有意无意的提到了已故的窦太后:“姐姐,马邑之战是王恢率先主张的,如果因为计谋失败了就杀了王恢,那可是替匈奴人报仇啊!臣弟觉得,杀王恢有损皇上声誉,还会让将士们寒了心!最重要的是……”
田蚡突然压低声音,凑到王太后跟前说道:“当年,皇上一直想要出兵匈奴,但都被太皇太后给制止住了,这才会让大臣们觉得,太皇太后的权利比皇上大。若姐姐这一次也能劝住皇上,救了王恢一命,这事一旦传出去,那姐姐的威严肯定不亚于当年的太皇太后啊!”
王太后听了田蚡的话,忍不住在脑海里想起当年太皇太后的威风,最终禁不住权势的诱惑,把田蚡的话跟皇上说了。
小主,
可谁知,事情的走向与王太后和田蚡设想的完全不一样,刘彻听了后,反而更加震怒,他对王太后说道:“马邑之战是王恢首先提出来的,正是他跟朕保证,绝对万无一失,朕才派几十万大军给他。再说了,就算匈奴单于抓不到,王恢若是选择继续追击,攻击单于的辎重,虽然会有损伤,但至少还能有收获,还能以此安慰士大夫们的心。现在如果不杀了王恢,恐怕无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吧!”
于是,王太后的劝说也是无功而返。王恢听到后,终是不敢承受牢狱之灾,最后在狱中自杀了。
此事传到猗兰殿时,江雀忍不住唏嘘:“唉,王大人也真可怜,本以为可以凯旋归来的,没想到却落得这么一个下场。听说连太后去跟皇上求情都没用,反而引得皇上更生气呢!”
因为早就听了卫青的分析,所以对于王恢的结局,卫子夫早已知晓,便没有像江雀那般感慨,只是十分平静的说道:“这次的作战对皇上来说,意义十分重大,王恢大人的失利,注定他会有这么一个结局,只不过我没想到他会给自己找一个催命符。”
“什么意思啊?什么催命符啊?”江雀不解道。
虽然在军事上,卫子夫没有卫青对皇上那么了解,可在后宫之事上,卫子夫可是十分清楚刘彻的脾性:“皇上虽在气头上,可若是等上些时日,再加上大臣们的劝解,也许皇上会一时心软,饶了王大人的命。可王大人偏偏病急乱投医,找错了人!”
“外戚干政,一直是皇上的忌惮。早先,皇上受制于太皇太后,可如今,太后和丞相也试图牵制皇上,你说皇上能不恼怒吗?太后一去求情,很明显,是丞相大人说服太后去的,而丞相又是受何人之托,可想而知了。所以我才说,是王大人给自己找的催命符啊。”
“原来是这样!”江雀恍悟,原本对王恢的惋惜之情也消淡一些。
此事过去后,汉匈之间彻底断绝了和亲,匈奴开始频频攻击汉朝边塞,入侵事件不断发生,汉匈之争一触即发。就在众人们以为皇上会继续派兵攻打匈奴时,一向积极备战的刘彻却突然冷静了下来,引得大臣们又开始揣测,皇上下一步究竟准备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