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姜意觍着脸问姜海华拿了钱。
虽然生活很难,但奶奶健康就好。
姜意擦了擦眼泪,想到自己的父母,那些温情的回忆顿时消散,心里嗤笑。
她初三那年父母离婚,母亲出轨,两夫妻闹得有些难看。
她之前想过让母亲离婚,觉得父亲太冷淡,不关心妻子儿女,眼里只有钱和父母。
可真相血淋淋地暴露在她面前,她终于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傻。
从小到大,她都对父亲很陌生,因为工作原因市时常见不到人,就连她的名字也只是爸爸随便取的。
那时候上户口,妈妈文化程度不高,以姜海华的意见为主,但当时姜海华出差回来,根本没想好名字就说让妻子取。
妻子觉得丈夫不重视她,也不重视女儿,就说你什么意思,姜海华转念一想,就取了‘意’。
姜意的‘意’是,没什么意思的‘意’。
姜字随姜海华姓,‘意’是没什么意思。
姜意知道姜海华对她有爱,但不多。
学费没少,吃穿也没少,大概就是人经常说的那种,我对你不好吗?是少了你的吃还是少了你的穿?还是没让你有学上?我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你就不能多懂点事?
除了这些,姜海华还经常耳提面命地告诉她:
你不要觉得你会读点书就觉得自己多厉害,这世上会读书的人多了去了,读完书出来就得找工作,没工作养的活自己吗?
我花了那么多钱在你身上,就算你不报答我至少也不要给我增加负担,我每天挣钱那么辛苦,不求你以后挣钱给我养老,只需要你听话,多顾着家里。
现在的世道不同了,单会读书没用,得有脑子,会挣钱,你不会挣钱就算读再多的书也没用,连自己都养不活。
说白了现在读书就是为了有个好文凭以后好找工作,你既然书读得好那以后一定得找个好工作,要不然这书算是白读了!
这些话,她真的从小听到大。
从一开始的期待,失落,失望,渐渐变成厌恶,麻木,冷漠。
姜海华孝顺,朴素,勤俭,为人厚道老实,但同时也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又或者说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点,觉得没什么不对。
他不喜母亲打扮,和异性做朋友,认为母亲依附于他,子女是他的附属品。
左右邻居只能看到表面,对他评价挺好,但他对妻子孩子很少关心,一心赚钱。
姜海华在外面贬低孩子,从来不表扬,说话不算话,每次画大饼但都没有兑现过,因为他觉得她就是孩子,孩子就得哄,当不得真的,压根没觉得自己错了。
最让姜意厌烦的是,姜海华经常利用子女家庭来作为自己与他人交际的桥梁。
在外经常下意识地贬低老婆孩子,家人受了委屈也往肚子里咽,从不维护。
随意开子女房门,东瞧西看,乱动东西,丝毫不尊重别人隐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每次她表达自己的不满,姜海华从来不当一回事,她想大闹,也闹过,可别人总觉得她不懂事。
邻居一向觉得她乖巧,她爸也是个好男人,顾家,勤劳,不抽烟不喝酒,他们觉得她要多体谅她爸,不能忤逆她爸。
就连读初一时她在学校被人排挤,她爸都没胆子来学校和老师问一句情况。
母亲赵芳玲长得很漂亮,清丽温柔,性子软,心细,以家庭孩子为主,围着厨房打转,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
文化程度不高,依附于她爸生活,一直觉得嫁了人就得以丈夫为主,以家庭为主。
她觉得读书改变命运,对姜意怀满期望。
姜意一直以为父亲对母亲没什么感情,只是把她当作生儿育女的工具,却不想父亲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