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到至今,南方大部分地区仍旧处于气温炎热的雨季,而北方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滴水未下,八月的一日,一场忽如其来如同泼水般的豪雨说下就下,以雷霆之势结束这场长达三个月的干旱。
这场雨没有好不好之说,春耕夏种特别需要水的时候早就过去,如今还不到秋收,这场大雨并未对庄稼产生多大影响,只是暂时解去百姓日常用水之急。
如今山单周围的田地已不同于往日,不再是一望无际的麦粟,而是多了大片大片的露白。
那是已经裂开花苞的棉花地。
官府极其重视这第一茬棉花,县令大人更是时时刻刻在关注地里的情况,不断派人下地督耕,视察棉花的生长情况。
其中棉花地占比最多的当属纪清越极力扶持的李家村,那里的农户但凡有田的,都会去县衙领种,没地的也会想方设法去李家借棉花种。
李家人把家里的地全都整合一遍,他们一家十几口人,几十年里的四代人一共领得四百亩地,里边大部分都是需要自己开垦的露田,期间因为各种原因致使他们陆陆续续卖掉一百多亩土地,还有官府收回一部分耕田,如今只剩下不到三百亩地,而这两百多亩地里,只有不到一半的土地适合耕种,其他的不是山地就是荒漠盐地,根本不能用来种庄稼。
官府实行两税,夏收钱税秋收粮税,都是以人头算税额,除了不满三岁的稚童不能算作“人”外,其余的人头都是一份税。
三郎有秀才身份可免去赋税,兵改后二郎当兵也不用缴税,算下来家里总共要交两次九份人头税。
这一百多亩地里,占比最多的下等地,上等地只有不到四十亩。
如今要种的麦粟和棉花,关乎他们一家人的吃和穿,必须要慎之又慎。
李阿爹和李阿翁春耕前商量许久,终于定下今年的耕种计划。
因为家里还有存粮,还有二郎要成婚、三郎要科考这两件大事都少不了花钱,所以他们决定尽可能多种些棉花,留够自家用后,无论是卖给官府还是卖给收货的商人,都是一笔不错的进项。
今年的秋收注定十分忙碌。
每当众人望着地里渐渐晒干的棉花,都忍不住赞叹纪清越培育出来的种子,尽管每家每户种出来的棉花品质参差不齐,但没人敢质疑种子不好,棉花之所以良莠不齐,全都是因为施肥量不同产生的影响,只要棉花顺利出芽茁壮成长,在农人们眼里就是成功。
棉坊顺利落成,工匠根据李阿翁上交的纺车和织机图纸,改良出更适合纺织棉花的机器,李阿奶带领家里的女人进到棉坊,教导织工们如何纺线织布弹棉花做棉被。
将来不仅仅只有这座棉坊,县衙会在各地建立棉坊,以保证棉花顺利推广和从百姓手里收购棉花,以制成士兵的衣物送去兵营和边关。
李阿娘只要去棉坊,就会带上锦娘,不仅让她学着管理棉坊,还向县令夫人的人请教学习管理账册,为的就是做棉坊的管事人。此前纪清越不仅几番指定人选,还提供棉花,这已经是帮他们铺好一段路,只要他们再努力一把,就能做成以前不敢想也做不到的事。
秋收在即,这一场大雨带走北方的热气,秋意就是在这场雨后渐渐变浓。
一家人为盛大的秋收提前做准备时,远在边关的李长祥则已经带着队友深入草原。
茫茫的草原人迹罕至,秋季到来草原刮起一阵阵干燥的黄风,稀疏生长的青草不再青绿,从草尖到草根渐渐枯萎。
队伍里的杨小来算得上半个草原人,母亲嫁给汉人后他们一家还在草原里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才离开草原过上定居种田的日子。
杨小来骑马走在最前方,此时他们正在穿越一片半草原半荒漠地带,面对渐渐飞起的沙尘,他指着前面的一个方向不断朝身后打手势,走在后方的三人立刻紧紧追上去。
风起黄沙,短短时间内就将天空遮盖得不见一丝光线,四人用头巾将口鼻遮掩严实,骑着马在漫天黄沙里艰难穿行。
四人终于到达一块巨石后边,下马后立刻将马匹围成一个圈,用布罩着它们的脑袋,他们四人则缩在圈里,等待风沙过去。
不知过去多长时间,突然卷起的沙尘暴终于停息,干燥的草原里不听一丝风声,四人见状立刻从沙子里站起身,清理身上和马匹周围的沙土。
李长祥下令休整一刻钟,自己则与杨小来探讨接下来该怎么走。
深陷茫茫草原,学会辨认方向寻找食物和水源是游牧民族的基本生存技能。
“队正,黄沙掩盖地上的足迹,如今我们只能根据太阳判断方位,他们最后消失的方向是西北,我们是否要追上去?”杨小来根据头顶上的太阳很快就辨认出方向,给李长祥指明敌人消失的位置后,询问该如何定夺。
李长祥拿出舆图,他们在虎头关准备行李时,同时也在等待回纥人再次发动进攻的消息。终于,他们收到一条军报,回纥又在骚扰距离虎头关几十里的一处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