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宫里的太监,就算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研习过学问的,但相比于朝中那些以科举文章出身的文臣,学问也是差得很远。
……
“是,陛下。”
在张周于贡院主持乡试这段时间,锦衣卫也没闲着。
正说着,门口有杨廷和的声音传来:“蔡国公,不知可否进来谈谈事情?”
这也跟在翰林院中的官职和地位,张周比他更高有关。
牟斌问道:“公公您是觉得,少了点?”
李东阳将一份本次顺天府乡试的三场考题汇总,列在纸面上,拿给刘健和谢迁看。
别忘了杨廷和现在是下级,且在入贡院当考官之前,皇帝还亲自召见过,明显是提醒过杨廷和,考场内一切以张周的意见为先。
“陛下,太子毕竟年少,这还是第一次做如此的文章,再说来,就算是贡院里应考的学子,也未必能写出这般的文章来。”萧敬也知道太子的文章太差劲,尽可能去给说和。
万一你儿子也考上了,你说考官没水平,那岂不是也在说,你儿子就是你口中的那群“酒囊饭袋”?
谢迁撇撇嘴道:“以中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倒是宾之你家那位,这次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吧?”
李璋端坐着,由牟斌将一份详细的案宗,放到他面前。
萧敬问道:“那陛下,这些人选出来,是在朝中为官,还是说……给蔡国公谋职?”
“还有,以后宫里也要再行节俭了。自从秉宽入朝以来,朕对于节俭之事,已经很久没强调过了。”
萧敬不好回答。
李东阳道:“我倒不这么认为,倒是有可能,三场下来都是张秉宽在出题,而杨介夫在考场内,能发出多大的声音?”
“是。”萧敬应和。
萧敬显然不认同皇帝的观点。
但现在他也没有反驳的勇气了,给皇帝当近身的差事,难道不应该一切都听皇帝的?
永平府的案子已经拖了两个月,地方上都开始有了不和谐的声音,牟斌也是加紧给出方略,这样只需要张周点头就行,如此一来就算回头被发现判决有大问题,也完全可以由锦衣卫把罪名给担下来。
谢迁看完之后,笑盈盈道:“不像是张秉宽的性子,出题沉稳,倒像是杨介夫的手笔。”
牟斌道:“多加几家,就怕事大了,不好收场。”
连萧敬都在惊讶,看样子,皇帝对于华夏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有很大的成见啊。
这是决定……改革选官用人的方法了?
这是何等的偏心?
萧敬心中一边在感慨张周有何魔力,一边却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皇帝看到了张周出现后,给大明军事和财政上所带来的极大改变,才会对此印象根深蒂固,无论朝中文臣做什么,也比不上张周的一根毫毛。
大明官场中人,非常善于去揣摩他人的意思,拿到一份考题,他们都能分析这考题到底是张周所出的题目,还是杨廷和所出的题目,就好像人的性格和成长轨迹不同,从四书五经上截取段落都能有偏差。
在这种前提上,所有题目出自张周就不足为奇。
相比于张周在阅卷事情上的得过且过,杨廷和明显太重视这次的乡试阅卷了。
李璋道:“之前是十二家,现在怎么就剩下四家了。”
一口出卖军械物资,还有造炮的图纸和工艺,就让张周完全占据了主动,连那些反对他的大臣都没话说。
张周道:“出去之后,安排你去打仗,你去吗?”
朱祐樘面色转冷道:“如果什么事都听他们的,到现在大明一门新炮还没有,鞑靼人还是会隔三差五犯境,每次都要仓皇应对。甚至连百姓都吃不上一口安乐饭,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规矩吗?朕要的是国泰民安,不是守规矩!”
朱祐樘的话,显得很深刻。
可现在锦衣卫就算是抄了这些大户,财货还是要转交给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