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化工厂投产

1925年9月1日,池州府第一综合化工厂正式投产。

由于暂时采用的是电弧法硝酸工艺,是用高压电弧,使得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进行反应,生成氮氧化物主要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不溶于水,所以需要用空气将一氧化氮氧化到二氧化氮,在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得到了硝酸溶液,可以通过精馏提纯来得到浓度较高的硝酸。

目前来说,初步生产出来的硝酸可以达到60%左右的浓度。随着硫酸厂的生产进入正轨,可以通过浓硫酸在硝酸溶液中的脱水蒸馏,进一步提高浓度。

这个方法较为简便,同时需求量较大的只有电能和硝石。

为此,该生产线还附带了一个火力发电厂。

电弧法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电能大量浪费,电离空气之后加热气体,大量强光和热量时的能量白白损失。如果将能量全部转化为硝酸的话,1度电应当转化出五斤的硝酸,但实际情况来看,1度电只能出产80克左右的硝酸,反应的转化率只有3%。

同时,后续的提纯工艺也较为复杂,精馏的负荷非常大。在氨氧化法没有诞生之前,电弧法一直是生产硝酸以及固定氮的主要方法。到1925年,整个世界通过电弧法得到的氮产量有34万吨。

在纯碱的生产上,也算是除索尔维工会的纯碱生产成员外,第一次打破了索尔维法制碱工艺。由于前期合成氨的产量暂时跟不上,所以相较于索尔维制碱法,在氯化钠的利用率上更进一步的侯氏制碱法暂时无法使用,等到后续二期工程的合成氨厂扩建完成,将完成从索尔维法向侯氏制碱法的过渡。

在完成了对化工原料的生产之后,1925年末,一厂和二厂开始分别开展雷汞,雷银,硝化甘油,硝化棉,无烟火药,二硝基萘,炸药等军用产品,以及像肥皂,火柴,皮革,玻璃仪器,造纸等日用化工品的生产。

在一年的建设之后,原先的一条生产线变成了具有一定化学工业配套的化工基地,1925年,肥料厂正式投产,设计指标为年产合成氨一万余吨,稀硝酸两万余吨,浓硝酸一万余吨,硝酸铵三万余吨,另有甲醇4000吨。

同时,染料厂的年产量为八种还原和冰染的染料2900吨,14种中间体约8000吨,像硫酸等六种无机化工产品,可以达到两万余吨的产量。

电石厂的设计建造能力能够做到年产电石一万余吨,碳氮化钙8000吨左右。

而在至关重要的农药方面,新设立的三厂年产666农药约2000吨,着名的DDT农药约1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