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误食药物紧急救治与注意事项

- 二巯丙醇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二巯丙醇主要用于治疗砷、汞等重金属中毒。它可以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然后经尿液排出体外。一般采用深部肌肉注射的方式,每次2.5 - 5mg/kg,最初2日每4 - 6小时注射一次,第3日每6 - 12小时注射一次,以后每日注射1 - 2次,7 - 14日为一个疗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二巯丙磺钠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对于汞、砷、铜等重金属中毒也有很好的疗效。它的作用机制和二巯丙醇类似。一般采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肌肉注射时,每次5mg/kg,第一天注射3 - 4次,第二天注射2 - 3次,以后每日注射1 - 2次,7 - 10日为一个疗程。静脉注射的剂量和疗程与肌肉注射相似,但速度要慢。

- 依地酸钙钠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铅中毒。它能与铅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促进铅的排出。一般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每日1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 500ml中,缓慢滴注,3 - 4日为一个疗程,间隔3 - 4日可重复疗程。

- 注意事项: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二巯丙醇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二巯丙磺钠可能会引起头晕、乏力、口唇发麻等;依地酸钙钠可能会引起肾脏损害、头晕、恶心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尤其是肾功能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对人体有一定危害的药物:

一、抗生素类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 危害机制:这类药物主要的危害是耳毒性和肾毒性。耳毒性主要是损害内耳的毛细胞,影响听力和平衡功能。肾毒性则是因为药物在肾脏近曲小管细胞内积聚,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肾小管损伤,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

- 具体表现:在耳毒性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严重的会导致永久性耳聋。肾毒性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以及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引发急性肾衰竭。例如,庆大霉素使用不当,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这些不良反应。

- 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 危害机制:可能会影响软骨发育,这是因为药物会干扰软骨细胞的代谢过程。同时,这类药物也有一定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会抑制γ - 氨基丁酸(GABA)与受体的结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 具体表现:在软骨发育方面,对于儿童和胎儿,可能会引起关节痛、关节肿胀,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中枢神经系统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焦虑,严重的可能会诱发惊厥。例如,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高剂量的喹诺酮类药物会导致幼小动物关节软骨的损伤。

二、解热镇痛药

-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 危害机制:主要的危害是胃肠道反应和肾毒性。它们会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容易引起胃肠道出血和溃疡。在肾脏方面,会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 具体表现:胃肠道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胃溃疡、胃出血,严重的会出现穿孔。在肾脏方面,可能会引起急性肾损伤,表现为少尿、无尿、血肌酐升高等。例如,阿司匹林如果大剂量长期使用,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会显着增加。

- 对乙酰氨基酚

- 危害机制: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主要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大部分会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后排出体外,但有一小部分会经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为有毒的中间产物,当这些中间产物过多时,会与肝脏中的谷胱甘肽结合,耗尽谷胱甘肽后,就会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 具体表现:轻度过量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严重过量会导致肝功能衰竭,出现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肝区疼痛、凝血功能障碍等,甚至会危及生命。

三、抗精神病药物

- 氯丙嗪

- 危害机制:氯丙嗪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反应,这是因为药物会阻断黑质 - 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同时,它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如导致直立性低血压,这是因为药物能阻断α - 肾上腺素受体。

- 具体表现:锥体外系反应包括帕金森综合征(如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等)、急性肌张力障碍(如眼上翻、斜颈、牙关紧闭等)、静坐不能(患者无法安静地坐着,不停地走动或晃动双腿)。心血管系统方面,患者突然站起时可能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倒,这是由于直立性低血压引起的。

- 利培酮

- 危害机制:会引起内分泌和代谢方面的紊乱,主要是因为药物对下丘脑 - 垂体轴有影响,导致激素分泌异常。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小主,

- 具体表现:在内分泌方面,可能会出现催乳素水平升高,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紊乱、闭经、溢乳,男性患者可能会出现乳房发育、性功能障碍。在心脏方面,可能会出现QT间期延长,增加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发生风险。

四、心血管药物

- 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

- 危害机制: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窗很窄,容易发生中毒。中毒主要是因为药物会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钠 - 钾 - ATP酶,导致细胞内钙超载,从而引起心律失常。

- 具体表现:心律失常是洋地黄中毒最主要的表现,包括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视觉障碍(如黄视、绿视)等非心脏症状。例如,老年人在使用地高辛时,如果肾功能不全,更容易出现中毒反应。

-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

- 危害机制:胺碘酮的不良反应主要与其含碘量高和对多个器官系统的作用有关。它会影响甲状腺的功能,因为大量的碘会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释放和代谢。同时,对肺部、肝脏等器官也有一定的毒性。

- 具体表现:在甲状腺方面,可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在肺部,可能会出现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会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肝脏方面,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

五、抗肿瘤药物

- 烷化剂(如环磷酰胺)

- 危害机制:环磷酰胺的主要危害是骨髓抑制和泌尿系统毒性。骨髓抑制是因为药物能与DNA发生交叉联结,阻止DNA的复制,从而影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泌尿系统毒性是因为其代谢产物会刺激膀胱黏膜,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 具体表现: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使患者免疫力降低,容易出现感染、贫血和出血倾向。泌尿系统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中可能会出现红细胞,严重的会出现血尿。

- 抗代谢药物(如甲氨蝶呤)

- 危害机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对骨髓和胃肠道黏膜的损害。它会干扰叶酸的代谢,从而影响DNA和RNA的合成,对增殖旺盛的细胞影响最大,如骨髓造血细胞和胃肠道黏膜细胞。

- 具体表现:骨髓抑制同样会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胃肠道方面,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口腔溃疡、腹泻等症状,严重的腹泻可能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