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击鼓敲罄

流浪前夕 诗心疯 3913 字 2个月前

吾逝后,雅士常念吾言,亦投身于济世助人之事。其广结善缘,声名远播。

后有一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雅士挺身而出,组织义赈,开仓放粮。又四处奔走,呼吁富绅相助。其不辞辛劳,终使灾情缓解,百姓得安。

又有一后生,聪慧好学,然家境贫寒,无力求学。雅士闻之,资助其学费,亲授其学问。后生感恩,发愤图强,后金榜题名,为官一方,清正廉洁,造福百姓。

雅士之举,感化众人。越来越多之人投身善道,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而山林之中,因吾与雅士昔日之雅聚,引得更多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赋,畅叙幽情。山林之名,愈发远扬。

岁月悠悠,雅士亦老去。临终之际,召集众人,述吾与彼之过往,勉众人不忘初心,善始善终。言毕,溘然长逝。

后之来者,承前贤之志,行仁义之事。世间虽仍有风雨,然总有善人挺身而出,护一方安宁。

吾等虽逝,精神长存。如明灯不灭,指引后人前行之路。

自雅士逝后,其德馨遗风,犹化春雨,润泽四方。山林之间,慕名而至者,络绎不绝。或慕前贤之高德,或寻心灵之静谧,山林遂成人文荟萃之所。

有一书生,名唤云轩,性纯良,志高远。闻山林雅士与吾之事迹,心生向往,负笈而来。初至山林,见峰峦叠翠,溪流潺潺,顿觉心旷神怡,尘虑尽消。乃结庐于溪畔,日则诵读经典,夜则仰观星斗。

时逢春和景明,山花烂漫,云轩邀友朋数人,于林下设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皆畅所欲言。一友曰:“吾等生于尘世,常为俗务所累,今幸得此清幽之地,当思有所为,以不负韶华。”云轩应曰:“然也。吾观前辈之行,深知济世救人乃大义所在,吾辈当以之为范。”众人皆颔首称是。

小主,

一日,云轩闻山下一村落,疫病横行,民不聊生。乃毅然下山,携药囊,访病家。见村民面色憔悴,痛苦呻吟,云轩心忧如焚。日夜钻研医术,精心诊治,不辞辛劳。经月余,疫病渐消,村民感恩戴德。

云轩归山林,未及休整,又闻邻县水灾,淹没田舍无数。遂召集山林,募集钱粮,亲赴灾区。助灾民重建家园,开渠疏水,补种庄稼。历数载,灾区恢复生机,百姓安居乐业。

云轩之名,渐传于外。有富商闻其善举,欲以重金相酬。云轩婉拒曰:“吾所为者,非为名利,乃出于本心。若受此金,有违初衷。”富商感其高义,亦投身于慈善之事。

时有一官员,贪污受贿,鱼肉百姓。云轩不畏强权,上书弹劾。虽遭权贵打压,险遭牢狱之灾,然其志不改。终得清官相助,将贪官绳之以法,百姓拍手称快。

云轩年渐长,而其志愈坚。又创书院,广收门徒,传经授道。其弟子多有成才者,或为良医,救死扶伤;或为清官,造福一方;或为学者,着书立说。

一日,云轩登高远眺,见山川壮丽,田野丰饶,心中欣慰。忽忆起昔日与友朋于山林之聚,感慨万千。乃作诗云:“前贤遗德化春风,吾辈传承志未穷。济世情怀心不改,山川处处见葱茏。”

后云轩积劳成疾,卧床不起。诸弟子围于榻前,涕泪交零。云轩笑曰:“生死有命,不必悲伤。吾一生所为,无愧于心。尔等当继吾之志,勿负苍生。”言讫,安然长逝。

云轩既没,弟子遵其遗训,各展其能,行善天下。山林之中,香火益盛,成为世人敬仰之圣地。

又过数十载,世间历经沧桑巨变。然云轩及其弟子之事迹,口口相传,激励后人。每逢清明,百姓皆至山林,祭奠前贤,以表敬意。

有一少年,名唤明辉,生性聪慧,却颇为顽皮。一日游于山林,闻众人讲述前贤故事,深受触动。归而发奋读书,立志效仿先辈,做一番有益于民之事业。

明辉苦读诗书,寒暑不辍。及年长,中科举,入仕途。为官之初,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然官场黑暗,明辉屡遭排挤。但其秉持初心,不为所动。

时边疆有敌寇来犯,百姓遭殃。明辉主动请缨,领军出征。与将士同甘共苦,奋勇杀敌。历经数战,终驱敌寇,保得边疆安宁。

明辉凯旋,未居功自傲,仍致力于改革弊政,发展民生。兴水利,劝农桑,开办学堂,使民智渐开。

岁月流转,明辉渐老。退隐归乡,居于山林之侧。常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慨万千。乃着书立说,将一生经历与感悟记录下来,以励后人。

明辉之后,又有无数仁人志士,受前贤感化,挺身而出,为国家为民族,奉献心力。

如此代代相传,虽世途多舛,然正义之光,始终不灭。山林依旧,精神永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之人,勇往直前,追求光明。

自前贤之风传承久远,世间善恶之分愈明,正义之行渐盛。然天地运行,阴阳互生,虽大道光明,亦有阴翳潜滋。

时逢乱世,烽火连天,民不聊生。盗贼蜂起,流寇横行,苍生罹难。山川蒙尘,田园荒芜,昔日繁华之景不复存焉。

山林虽得幸免战乱之祸,然亦受其波及。鸟兽惊惶,草木凋零。往昔清幽宁静之地,如今亦添几分萧索。

有一高僧,云游至此。见此惨状,心生悲悯。遂于山林之中,筑一寺宇,名曰“净心”。每日诵经礼佛,祈愿天下太平,众生安宁。

高僧广纳信徒,传授佛法。劝人向善,戒杀放生。其言曰:“世间诸般苦厄,皆由人心之恶而起。若能心存善念,行慈悲之事,自可消灾解难,得享安乐。”

信众闻之,纷纷响应。或施舍粥饭,救济灾民;或挺身而出,保护乡里。一时间,善风渐起,戾气稍敛。

然战乱未休,灾祸不止。时有暴雨倾盆,洪水泛滥,淹没无数村落。又有蝗灾肆虐,禾苗尽毁,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山林之众,不忍见状。乃组织义兵,下山救助。他们分发粮食,搭建帐篷,安抚灾民。虽力量微薄,却尽心尽力。

一日,一义兵于途中遇一伤者,气息奄奄。义兵背负其归山林,悉心照料。伤者苏醒,感激涕零,曰:“吾本一农夫,遭乱兵劫掠,幸得君相救。”义兵曰:“吾等所为,乃人之本分。”

经过众人努力,灾情稍缓。然战火仍燃,百姓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高僧召集众人,曰:“吾等虽居山林,然天下苍生受苦,吾等岂能独善其身?当以佛法之力,化导众生,平息战乱。”

于是,高僧带领众弟子,深入战乱之地,劝和各方。以慈悲之心,感化军阀。历经艰难险阻,终使数方达成和解,暂止干戈。

战火暂熄,百姓得以喘息。山林之众,又助百姓重建家园,开垦荒地,播种庄稼。

岁月悠悠,战乱渐平。天下初定,百废待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