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普通话口语几乎不用的“亸”,四川话还经常在用

明·岳元声《方言据》卷上《亸》: “物之下垂曰亸。”

清·陈学洙 《茉莉》诗: “银床梦醒香何处,只在钗横髻亸边。”

“亸”,也作“軃”(普通话音duǒ,四川话音tǒ)。“軃”为“亸”的讹字,考其源,亸原为“嚲”字,嚲之部件“享”,小篆后,隶楷作享,其形讹为身,于是“亸”遂讹为“軃”。

《字汇补·身部》: “軃,下垂也。”

《康熙字典·身部》: “軃,《篇韵》音妥,广厚也,垂下也。《正字通》: 亸字之讹。”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那妇人将酥胸微露,云鬟半軃,脸上堆着笑容。”

明·陈士元《俗用杂字》: “物下垂曰軃。音妥。”

明·李实《蜀语》: “下垂曰軃○軃音妥。”

《蜀方言》:“物下垂曰嚲,讹作軃。”

民国十七年《长寿县志》卷四 《人事部·方言》: “物下垂曰軃。音妥。”

今四川方言口语中,“亸”tǒ字仍是个常用字。

比如妈老汉儿都在忙到做家务活,你在边上耍起,就要挨叨(挨吷、挨卷):“吔,你在那儿两只手亸起,耍得安逸喃!”

比如衣服裤子裙子长了,穿着不合身,也叫“亸”。 例句:好生点儿,你的裙子都亸到地下去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