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热闹的京城之中,林立着诸多声名远扬的书院,如历史悠久的金台书院、文风鼎盛的云峰书院、人才辈出的燕平书院、独具特色的卓秀书院、环境清幽的潞河书院、底蕴深厚的蒙泉书院、远近闻名的近光书院、氛围温暖的温阳书院、典雅庄重的白檀书院、名声在外的冠山书院以及颇受赞誉的缙山书院等等。
然而,当这些书院听闻在京城新开设了一家名为“新董坊”的培训机构时,却大都表现出不以为意的态度。他们纷纷认为开办这家培训机构之人不过是人傻钱多罢了。要知道,自从清军入关并恢复科考以来,起初,书院大多被掌控在朝廷中的权贵之手,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由私人创办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在最初阶段,这些私人书院皆是以极为谨慎的姿态来开展教学工作的。但自从乾隆皇帝登基之后,他对于科举制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大力鼓励民间人士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进行办学投资。也正因如此,如今京城的书院方才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与此同时,许多书院为了彰显自身的实力与影响力,纷纷开始举办周年庆典活动。它们会邀请那些曾经在本书院苦读并最终考取功名的士子们重回故地,参与这场盛大的聚会。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慷慨解囊,向书院捐赠钱财。并且有趣的是,往往官职越高者所捐献的数额便越大,书院为了让捐赠者觉得捐得有价值,就开始在书院的物件上打上某某人捐赠,或者书院的房子立个碑说多少届毕业生什么官位的大人捐建,而且捐赠到一定金额可获得家族的保送入读该书院的资格。渐渐地,这种行为竟然演变成了一种相互攀比的风气。
在这个时代,绝大部分的书院都会不遗余力地宣扬自家书院曾经出过多少个状元、多少位进士和多少位位高权重的权臣,将此视为自身底蕴深厚的象征,并借此吸引更多学子前来求学。久而久之,这种风气愈演愈烈,许多书院开始别出心裁,按照书院建筑物的建造时间来确定举办周年庆典活动的年份。如此一来,通过延长历史跨度,他们便能宣称拥有更多的状元和进士,从而进一步提升书院的知名度。
于是乎,有些书院甚至把自己的历史追溯到了遥远的明朝时期,甚至有一些追溯到东汉时期的茅草屋来作为建立书院的起始点。然而,就在这些传统书院相互攀比之时,一家名为“新董坊”的新进培训机构却宛如一股清流般与众不同。这家机构并未像其他书院那样大张旗鼓地炫耀过往的荣耀,而是采取了一种独特且直接的营销方式——深入各个书院内部派发宣传单张。
这些单张上印着醒目的标语:“想成功?那就快来新董坊!倘若你屡试不中,也无需担忧,因为只要来到新董坊,就能帮你实现梦想!”这句简单明了的口号仿佛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迅速传遍了各大书院,引起了无数学子们的关注。
要明白如今的科举考试制度由于和珅的插手干预,已然发生了重大变革,相较于以往变得更为公平公正。其原因在于,所有的出题人员均受到严格限制,必须等到考试结束之后方可重获自由之身,如此一来,泄题的可能性便被大幅压低。对于其他考生而言,想要获取考题简直比登天还难,但这却丝毫难不倒神通广大的和珅。毕竟在众多出题人中,不乏有对他忠心耿耿之人,这些人身上有和珅的灵魂印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如同和珅亲自参与了出题工作一般。
正因如此,和珅灵机一动,效仿起后世那些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所惯用的伎俩。他将原本完整的考题巧妙地拆解成了十几份模拟试题,且每份模拟题所占原考题的比例大约仅为百分之五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模拟题与真正的考题仅仅只是相似而已,并不能完全等同。然而,只要考生们认真完成这些模拟题,待到正式参加科举考试时,便能犹如鱼儿游入水中那般轻松自如,从而顺利斩获佳绩,聪明的和珅知道不能太出风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要低调,通常让参考者没办法名列前茅,而是刚好榜上有名,中下游排名。
不仅如此,和珅更是胆大包天,竟然利用书局大肆印刷那些被他吹嘘成所谓科考真题的书籍。然而,这些题目所提供的答案却是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的。若想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就必须得参加那个名为新董坊的培训机构才行。因为只有在这里,经过专业师傅们对关键部分的悉心传授,并将完整答案逐一剖析讲解之后,人们才能够理解这些难题。
不过,想要报名加入新董坊培训机构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并非什么阿猫阿狗都能随便进入这个机构学习,而是需要先经历一场严格的面试考核。只有成功通过这场考验的人,才有资格正式报名。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罢了。而且新董坊培训机构是非营利组织,他的学费很便宜。
小主,
当报名工作彻底结束之后,学员们怀着敬畏之心来到一尊庄严肃穆的文曲星君像前。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定,然后双手合十,紧闭双眼,无比虔诚地向这位传说中的神明许下心中最殷切的愿望。每个人都在心底默默祈祷着,期望这位神通广大、悲悯众生的文曲星君能够大发善心,赐予他们超乎常人的智慧与才华,帮助他们在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中一鸣惊人,金榜题名。
不仅如此,这些学员们还郑重其事地发下誓言,表示愿意将自己宝贵的灵魂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全心全意地侍奉文曲星君。他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换来神灵的庇护与指引,让自己的人生道路从此一帆风顺。
就在这些学员们满怀虔诚、诚心诚意地对着夜空许下美好愿望的时候,谁也没有察觉到,和珅(薛克俊)正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悄悄地种下了一种极为神秘的灵魂印记。
这种灵魂印记宛如一颗深埋于地下的种子,但与普通的种子不同,它并非是那种能够孕育出美丽花朵或者丰硕果实的种子,而是“为人民服务”这句口号般崇高而神圣的存在。
原来,和珅(薛克俊)在遥远的南方广东省境内,隐藏着两处藏匿于深邃溶洞之中的巨大宝藏。这两处宝藏所蕴含的财富堪称惊人,然而对于此时的和珅来说,金钱并不是最为迫切需要的东西。他深知,只有当自己获取到足以守护这笔巨额财富的无上权力之后,才能够将其发掘而出,并让它们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宏伟蓝图——使得整个大清王朝的子民都能够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而这,便是那位来自现代社会的穿越者薛光耀心中所怀揣的伟大目标。但想要达成这样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又谈何容易?毕竟,要想实现这一愿景,他首先得攀爬到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位巅峰才行啊!
说到这个新董坊培训机构,它实在是太过新颖独特,以至于在众多同类机构中显得格格不入。由于刚刚成立不久,缺乏足够的历史底蕴和口碑积累,尽管其负责人不遗余力地进行大规模宣传推广,但实际前来报名参加培训的人数依然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报名者都是那些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名落孙山的穷酸秀才们,他们已经在求学之路上耗尽了家中的全部积蓄,走投无路之下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这里来碰碰运气,希望能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实现自己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功名利禄。
长二姑一脸沮丧地走到和珅面前,没好气儿地道:“和大人啊,您瞧瞧咱们这所谓的培训机构,简直就是个赔钱货嘛!我看呐,它哪里是什么正经营生,倒更像是个开善堂的地方,压根儿就赚不到一分钱!”
和珅听了这话,却只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不紧不慢地回应道:“二姑莫要如此心急,常言道,万事开头皆艰难。这金子呀,就算被深埋于地下,也总有一日会绽放出耀眼光芒的。有些事物的价值,并不能单纯用金钱来衡量哟!再者说了,有时名气过大反倒成了一种累赘呢!不过没关系,只要咱们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终有那么一天,咱这新开张的‘新董坊’定会成为众人趋之若鹜、挤破脑袋都想要踏进来的一流培训机构!”
和珅,这位在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大臣,其曾经就读过的咸安宫此时正沉浸在一片热闹非凡的氛围之中,周年庆典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这座咸安宫实际上乃是雍正年间所创办的一座学宫,然而,为了让它的历史显得更为悠久,校方竟然将其源头追溯至顺治帝时期以及董鄂妃所开办的那家孤儿院。
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和珅与他的夫人冯霁雯一同盛装出席了此次活动。期间,和珅昔日的导师向他们夫妻二人暗暗示意,表示自己对咸安宫中的某一栋房屋颇为中意,并希望能够得到和珅的帮助。然而,面对如此请求,和珅却是委婉地拒绝了。尽管他身为朝廷重臣,但仅仅只是象征意义上地向咸安宫捐赠了 100 两银子而已。这笔捐款与其显赫的官职相比起来,简直是微不足道、毫不相称。
最终,翰林院大学士慷慨解囊,为咸安宫捐献了一笔巨额款项,从而获得了该宫殿的冠名权。当众多咸安宫的学子们得知此事之后,纷纷对着和珅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他们皆言这个和珅果真是一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就如同他的岳父冯英廉一般吝啬小气。
冯霁雯见状,不禁轻轻地拉了拉和珅的衣袖,小声说道:“老公啊,要不咱们还是给咸安宫捐赠一张石桌子吧?也好堵住那些人的嘴巴呀。”和珅微微一笑,侧过头来,在冯霁雯的耳畔轻声低语道:“老婆呀,不必如此。你有所不知,有时候捐赠得越多,反而越容易招来祸端。为人处世嘛,还是应当尽量保持低调才好呢!”说完,他便牵着冯霁雯的手,若无其事地继续参与着活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且说那一向行事低调的和珅,尽管平日里谨小慎微,但终究还是未能逃脱他人的弹劾。有人指责他忘却根本,如今身居高位,然而回馈给自己母校的捐赠竟然少得可怜。不仅如此,更有甚者弹劾和珅的生活作风存在严重问题,称其妻子这边刚刚诞下孩子,而另一边他便在外金屋藏娇。听到这些传闻后,曹司员不禁恍然大悟,心中暗自感慨:“原来和大人早有先见之明啊!以前一直不明白送出去的婢女与花钱买来的婢女究竟能有多大差别,直到今日方才知晓其中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