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见面,卫鞅改变了策略,开始向孝公讲述王道治国之术。他谈及周文王、周武王如何以仁义得天下,如何推行礼治,使得国家秩序井然,百姓尊崇君主,社会和谐稳定。孝公这次听得比上次认真了一些,不时微微点头,但眼神中仍有一丝迷茫和犹豫。卫鞅敏锐地察觉到了孝公的细微变化,心中明白自己的方向渐渐对了,但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谈话结束后,孝公对卫鞅的态度稍有缓和,他让卫鞅回去好好准备,过几日再来详谈。卫鞅心中暗喜,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引起了孝公的兴趣,接下来的一次会面将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几日里,卫鞅深入了解秦国的国情,分析秦国的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所学的法家思想,精心准备了一套适合秦国的变革方案。他深知,秦国要想在短时间内崛起,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激发国家的活力和潜力。
四、卫鞅入秦(三):风云之变
第三次会面,卫鞅满怀信心地进宫面见孝公。这次,他没有再讲帝道和王道,而是直接抛出了霸道之术。他激昂地说道:“当今之世,列国纷争,强者为王。秦国欲图崛起,必须实行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之力凝聚于君主一人之手。奖励耕织,使百姓富足,国家仓廪充实;奖励军功,让勇猛之士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封爵受赏,从而激发军队的战斗力。只有这样,秦国才能在这乱世之中迅速崛起,称霸诸侯!”
孝公听着卫鞅的话,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身体也不由自主地向前倾。卫鞅的每一句话都仿佛说到了他的心坎里,让他看到了秦国摆脱困境、走向强大的希望。卫鞅还详细阐述了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包括如何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如何选拔官吏、训练军队等等,面面俱到,条理清晰。
孝公听得热血沸腾,忍不住拍案而起,大声说道:“先生所言,正是我秦国所需!此乃救国兴邦之良策!”卫鞅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秦国也将在他的手中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从这一天开始,秦孝公与卫鞅时常彻夜长谈,探讨变法的细节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他们仿佛一对志同道合的挚友,为了秦国的崛起而共同谋划着宏伟的蓝图。
五、变法前奏:朝堂之争
秦孝公决定变法的消息传出后,秦国朝堂顿时炸开了锅。以甘龙、杜挚等为首的旧贵族们纷纷跳出来反对。
甘龙乃是秦国的老臣,在朝堂上德高望重。他捋着胡须,面色阴沉地说道:“变法?祖宗之法不可变!秦国自开国以来,一直遵循旧制,方能维持至今。若轻易更改,必将引发大乱,动摇国本!”
杜挚也在一旁附和道:“卫鞅之言,不过是纸上谈兵。变法之事,风险太大,稍有不慎,秦国将万劫不复。且自古以来,未曾听闻有变法而成功者,还望君上三思!”
其他旧贵族们也纷纷点头称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指责卫鞅,试图劝阻秦孝公放弃变法的念头。
卫鞅面对众人的反对,毫不退缩。他冷静地站在朝堂之上,环顾四周,然后大声说道:“诸位大人所言,不过是守旧之见。时代在变,若秦国还抱残守缺,守着那早已不合时宜的旧法,如何能与山东诸国抗衡?变法虽有风险,但不变法,秦国只有死路一条!况且,商汤王、周武王能顺应天命,变革旧制,成就王业;夏桀、商纣因循守旧,终致亡国。如此鲜明的例子,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秦孝公坐在王座上,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论。他心中明白,变法之路必将充满荆棘,但秦国已经没有退路。看到卫鞅坚定的眼神和无畏的气势,孝公更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
最终,秦孝公猛地一拍桌子,大声说道:“本君心意已决,变法势在必行!谁若再敢阻挡,就是与本君作对,与秦国作对!”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旧贵族们虽心有不甘,但也不敢再公然反对。
六、变法风云(一):法令初颁
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全权负责变法事宜。卫鞅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变法,经过数月的精心谋划,一系列变法法令终于颁布。
小主,
法令规定: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纷纷开垦荒地,改良土壤,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使得百姓们更加勤劳地从事农业生产,一时间,秦国的田野间呈现出一片繁忙而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就能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了以往的世卿世禄制。这让许多平民百姓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纷纷踊跃参军,秦国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