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危机中的机遇

凤栖长安 杜发明 2957 字 1个月前

“陛下,微臣以为,江南之祸,乃地方官吏管理失当所致。堤坝年久失修,税赋徇私挪用,才酿成今日之果。应先彻查地方官员责任,再论如何赈灾!”刑部尚书赵嵩首先发言,声音中充满愤怒。

“不可!”户部尚书许衡立即驳斥,“江南水患当前,赈灾为重,若大规模查办官员,必会导致地方行政瘫痪,灾情恐怕更加恶化。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应是拨款救灾,先安抚民心。”

两派争论不休,朝堂内剑拔弩张。皇帝端坐龙椅之上,眉头紧锁。他环顾左右,但无论赵嵩还是许衡,都未能提供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就在这时,御书房外传来通报:“皇后娘娘求见。”

晚晴踏入朝堂时,目光沉稳,气度端庄。她行礼后,微微抬眸,恭敬而不卑不亢地说道:“臣妾冒昧求见,是因江南水患关系到国运民生,实不敢置身事外。陛下与诸位大人若不弃,臣妾愿为江南赈灾献上拙见。”

皇帝点头:“皇后既有对策,便直言无妨。”

晚晴深吸一口气,环顾朝堂后说道:“臣妾以为,赈灾与问责并非不可并行。地方官员渎职是祸因,赈灾不力则是祸延。若只追究责任,无视百姓疾苦,乃失德;若只赈灾而不究责任,则隐患未除。解决之道,应是将二者统筹规划,各尽其职。”

赵嵩立刻问道:“皇后此言甚是,但如何统筹?若分不清主次,岂不顾此失彼?”

“臣妾建议,首先,由朝廷拨出一笔应急赈灾银两,设立专门的江南赈灾指挥所,派遣得力之臣统筹救灾事务,确保物资调配有序;其次,设立临时监察小组,暗中调查江南官员的作为,避免激化地方矛盾;最后,赈灾完成后,依据调查结果,该惩处的惩处,该清理的清理,不让罪责之人逃脱。”晚晴一番话,说得铿锵有力,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皇帝点了点头,目光中多了几分深思:“皇后所言极有道理。那依皇后之见,谁来负责赈灾指挥,谁来监察地方?”

“臣妾以为,赈灾指挥官应以熟悉民生事务、廉洁公正者为先。臣妾推荐户部尚书许衡大人主掌救灾事务。而监察小组,则可由刑部尚书赵嵩大人统领,带领精干人员秘密前往,不打草惊蛇,专注取证。”晚晴的语气沉稳,显然对局势已有通盘考虑。

许衡与赵嵩面面相觑。他们虽在朝堂争论不休,但私下里都对晚晴的智慧颇为敬佩。如今晚晴提出的方案既解决了当前的僵局,又让他们各自承担重任,显然是一种兼顾之策。

皇帝思索片刻,开口道:“好,就按皇后所言。许衡负责赈灾,赵嵩负责监察。你二人务必同心协力,解决江南之祸。”

晚晴的建议被采纳后,她并未袖手旁观,而是利用后宫的资源迅速展开行动。她从内务府调拨出一批物资,并通过可靠渠道送往江南灾区,优先救助孤儿寡母与重灾村庄。同时,她还秘密联系了一些地方的名士与乡绅,希望他们能够协助朝廷安抚百姓,维持秩序。

她的这些努力迅速见效。江南的灾情虽未彻底缓解,但灾民的怨愤却有所平息。百姓们渐渐感受到朝廷的关怀,而地方官员也因监察小组的存在而有所收敛,不敢再为非作歹。

然而,危机远未结束。就在赈灾工作逐步展开时,朝中传来一个更为惊人的消息:江南某地的堤坝工程被发现偷工减料,导致洪水泛滥。而负责该工程的正是户部一名高官的家族企业。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朝中新的争议。许衡因属户部,被部分大臣指责有失察之责,而赵嵩也因为未能在第一时间揭露真相受到质疑。局势一时间再度陷入混乱。

晚晴得知后,并未因此慌乱。她将消息告知皇帝,并提议召开一次由各部尚书参与的紧急会议。她清楚,这场风波已不只是江南的问题,而是整个朝廷廉洁度的试金石。

在紧急会议上,晚晴提出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建议:“臣妾认为,此事反映了朝廷在重大工程监管上的缺失。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可建立一个独立的‘工部监察院’,专门负责工程的全程监督与验收,并赋予监察官一定的惩处权。如此一来,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承包商,都不敢轻易造次。”

这个建议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皇帝拍板同意,并下旨立即成立“工部监察院”,并要求由赵嵩负责拟定监察院的运作细则。

江南危机最终得到妥善解决,而晚晴的智慧与决断则在这次事件中得以充分展现。她不仅扭转了朝堂的僵局,还通过这次危机推动了一项全新的体制改革。

皇帝在事后感慨万分:“朕原以为,江南之祸会动摇朝廷根基。却未曾想,因皇后之力,不但安抚了民心,还让朕看到了一次改革的契机。”

晚晴谦逊地说道:“此乃陛下之明断,臣妾只是尽了分内之事。”

朝堂之上,一片肃然。大殿内的气氛凝重如山,谁都不敢轻易开口,唯恐一个不慎便成为刀锋所指的目标。近来,江南水患的消息传遍全国,淹没的村庄、流离的百姓、崩塌的堤坝,将原本繁荣的鱼米之乡化为一片汪洋。这场灾难不仅引发了百姓的怨愤,更让朝堂陷入了激烈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