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金蟒与风水

打地基的时候,状况连连。不是土太硬打不动,就是有人受伤,这地基打了好几天都没打好。老周倒也没太在意,觉得多花些时间、自己多干点就行,他和媳妇也跟着请来的工人一起干活。

就在这天上午,在地基的东南角,工人们挖出了一条很粗的蟒蛇。这蟒蛇全身鳞片都是金色的,在阳光下就像一大坨黄金。蟒蛇受了惊吓,昂起头吐着信子。有胆大的人想打它,老周找了根长杆子,把金蟒挑到一边,金蟒转眼就不见了。工人们担心金蟒回来捣乱,纷纷表示这地基不打了,让老周结清工钱。

这一下,村里流言蜚语四起。有人说他家土地风水不好,也有人说老周以前干过缺德事,不然怎么就他家老出事。老周听了这些话,十分伤心,毕竟这是大半辈子的积蓄,不过是想给儿孙盖个房子,怎么就这么不顺呢?他左思右想也没什么办法,靠在院子墙根下发愁,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老周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那条金蟒又回来了,背上背着个大盒子。老周打开盒子,里面是个小瓷人,是个女娃娃,胖墩墩的十分可爱,小娃娃手里还抱着一个大元宝。金蟒用尾巴尖在一棵桃树底下扫出个大坑,然后一抖身子,盒子掉进坑里,再一扫尾巴就把坑埋上了。老周醒来后,把这个梦讲给媳妇听,媳妇却笑他财迷心窍,说家里根本没有桃树。

夫妻二人说笑间,有个和尚路过,隔着院墙讨水喝。老周媳妇拿水瓢打了一瓢凉水递给和尚,老周见和尚走得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就顺手挖了几根草梗扔到水瓢里。和尚年纪不大,看着十七八岁,跟着师傅学了几年法术,这次是下山去和师兄会合。小和尚接过水瓢,看到草梗虽心里不满,但还是顾不上许多,边吹草梗边喝水,喝饱后就想离开。

老周把和尚叫住,请求和尚帮忙看看风水。小和尚心想喝了人家的水,人家又客气,于情于理不能就这么走,便转身进院。小和尚心里还记着那几根草梗,有点愤愤不平。老周把这几天遇到的事情跟小和尚说了,小和尚腹黑地想,喝你家一瓢水都不痛快,你们家不摊上事才怪。然后他在院里随意看了看,往东南角一指,说在这里埋个铜镜就行了,说完就告辞离去。

这院里的东南角是个穷位,小和尚虽不高兴帮老周,但也没有害人之心,指出穷位让他们自己处理。第二天,老周去镇上赶集,又找了一家施工队来重新打地基。回来时,他看到有人卖桃树苗,心中一动,想起自己的梦,就买了一棵回家。这次地基打得很顺利,房子盖得也顺利。老周按照小和尚说的在东南角埋了铜镜,又把桃树苗种在附近。

十来年过去了,小和尚变成了中年和尚,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这次偶然路过这个村子,他想起当年的事,就想看看老周家如今过得怎么样。等他找到老周家时,发现当年的茅草屋变成了青砖大瓦房,屋檐和窗框都雕刻着五福吉祥的花样,庭院里花团锦簇。有个十二三岁的丫鬟扶着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妇人正在院子里遛弯。和尚看到后很是感慨,正想转身离开,老妇人瞧见他了,赶紧开门请他进来,还让小丫鬟叫老爷出来。

和尚进院后,老周从后院急匆匆赶来,见到和尚就拜,称呼和尚为仙人。和尚一头雾水,赶紧问讯回礼。老妇人笑着说,当初多亏了和尚,家里才有现在的好日子。和尚听了目瞪口呆。这时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从后院跑出来,看见和尚笑嘻嘻地大喊“光头光头”,老周赶紧把小孩搂在怀里让他住嘴,并介绍这是他的孙儿大宝。

老周说当年和尚看了风水后,打地基就没再出过事,从那以后事事顺利,做什么买卖都赚钱,现在儿孙满堂,身体硬朗。说着就请和尚进屋,还摆了素席宴请和尚。和尚仔细看那孩子的面目,心里一惊,暗道原来如此。

和尚问老周还记得当年给他水时放草梗的事吗?老周一时没想起来,老妇人笑着说,当时天气热,看和尚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要是大口喝凉水,怕会炸肺或者肚子疼,放草梗是为了让和尚喝的时候缓一缓。和尚听了羞惭得无地自容,这才把当年的事情原原本本说出来。他说当年只给的是个穷位,用小铜镜挡杀作用不大,家里不会有余钱,若想有钱还需用桃木做成的法器,而老周的小孙子乃是金蟒所化,能给他们带来财富。

老周听了大吃一惊,又跟和尚说了自己当年的金蟒梦和发财梦,还说房子没盖完就有人上门提亲,儿媳妇名字叫山桃。和尚向老周施了一礼,正式道歉,说当年自己心性不稳,没有说出实情,请老周见谅。老周哈哈大笑,说多亏和尚的指引才有现在的好日子。二人相视一笑,感慨万千。

这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狭隘。老周夫妇的善良在他们对待和尚的小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哪怕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放草梗的举动,背后都是对他人的关心。而和尚最初的狭隘,因为几根草梗就心存不满,随意对待别人的请求,但最终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故事中的风水元素和金蟒的神秘色彩又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东方奇幻色彩,让人在感叹命运奇妙的同时,也对善良和宽容有了更深的思考。命运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将人们的善恶之举回报给他们,就像老周一家,以善待人,最终收获了美好的生活,而和尚也在最后明白了自己的过错并得到了谅解,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救赎。整个故事充满了民间故事特有的质朴与智慧,给人以启示和回味的空间。

在明朝永乐年间,山东德州公背桥村有户姓周的人家。老周夫妇带着儿子,儿子长大成人,到了该娶媳妇的年纪。老周夫妇拿出半辈子积蓄,打算在自家院子旁边加盖一处院子,好给儿子说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