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浪花千尘雪,东方明珠百度春,花满堵,酒满瓯, 十里绮罗外滩烟……
自从近百年前那个条约的签订,沪城作为通商口岸被开放。
便迅速发展成为了远东地区的第一大城市,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城市。
再加上长久以来的和平发展,未曾遭遇过战火洗礼,也使得沪城拥有了更强大的包容性。
以及更强大的市场。
许多对那个时代不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
1862年,沪城已建立排水系统。
1870年起,大北电报公司开始铺设沪城到港城、到短崎的海底电缆。
1876年,华夏第一列火车从苏城河畔驶向吴淞。
1882年在南X路31号,世界第三个发电厂建成,点亮了外滩南X路的街灯……
又过了一年,两江总督打开黄浦江边的引水闸门,沪城进入了自来水时代。
自19世纪60年代起,外滩地区从港区日益发展为城区,成为城市的新景观。
外滩的诞生与繁华背后,见证了整个华夏民族与世界接轨的沧桑历程。
到1894年,沪城已拥有108家企业,工业制造中心初露端倪。
到20世纪初,沪城人口数已突破百万,成为华夏首位城市。
在国力衰微、航运主权旁落的情况下。
近代沪城工业、远洋航运业主要由外资企业经营,因而具有一定的X民性与掠夺性。
但近代沪城远洋航运的发展,也使得沪城作为一座枢纽性城市,成功地将华夏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在沪城新办的民族工业企业为112家,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成为一个大的制造中心” 。
以机器工业为例,1920年民族工业工厂数已达114家。
1933年,沪城工业资本额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和的60%,生产总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6%。
沪城成为近代华夏工业化的先锋城市。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工业无产阶级也逐渐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