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星际能源的突破

早在恒星桥正式运行前,团队便开始对火星表面的地质和矿物资源进行详尽的勘测。他们发现,火星地质中的一些稀有矿物元素在能量密度上远高于地球上的传统化石燃料,尤其是被称为“钛锂矿”的矿物。钛锂矿含有一种稳定的能量结构,能够在特殊条件下释放出大量的电能。团队决定以钛锂矿为基础,开发一种专为火星量身定制的清洁能源系统。

为了保证能源的持续供应,谢轩带领团队在火星南部区域建立了第一座钛锂矿能源开采基地。矿区位于一片火星荒漠之中,这里的气温极端寒冷,空气稀薄,采矿设备的运作需要克服低温和强风的挑战。谢轩挑选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驻扎在矿区,不断改进采矿和处理工艺,将钛锂矿资源提取和转化为可供城市使用的清洁电能。

然而,单靠钛锂矿远不足以满足火星城市的长期发展需求。谢轩决定将火星能源计划进一步扩大,联合地球上多个研究机构共同研发一种“星能电池”。这种电池将结合量子空间中提取的能量与钛锂矿电池相融合,以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效率。在量子物理学家唐博士的帮助下,团队成功提取了量子空间中的“零点能量”——一种极其微小但无穷无尽的能量。零点能量不仅清洁、环保,且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唐博士兴奋地向谢轩解释:“通过量子空间零点能量与钛锂矿的结合,我们可以创造一种无污染、高效持久的能源形式。星能电池不仅可以为火星城市提供持续不断的能源,还能支持恒星桥和未来星际飞船的运行,这将彻底改变人类的能源利用方式。”

谢轩意识到,这项突破对火星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星能电池一旦实现规模化应用,不仅能为火星城市提供持久能源,还能将能源供应拓展至星际空间,成为人类星际探索的重要基石。为了尽快将理论转化为现实,谢轩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了火星的首座“星能工厂”,专门用于星能电池的研发和生产。

星能工厂的建设过程极为艰辛,整个工程耗费了数月之久。工厂分为三大区域:量子能提取区、钛锂矿电池制造区和融合能量输出区。在量子能提取区,科学家们使用特殊的量子装置,从量子空间中收集微弱的能量波,并通过一系列精密的转化装置,将这些微量能量集中储存。在钛锂矿电池制造区,钛锂矿经过精炼、提纯后被制造成高密度的能量电池,再将这两部分能量在融合区中进行最终的合成输出。

经过无数次试验,第一批星能电池终于生产完成。谢轩亲自来到工厂监督星能电池的测试过程。测试中,科学家们模拟了火星和地球的极端气候条件,星能电池的表现极其稳定,放电效率达到预期水平的120%。星能电池能够在长时间内稳定输出电力,且在零点能量的支持下,其续航能力是传统电池的十倍以上。

谢轩和团队在见证测试成功后,激动不已。这意味着火星城市的能源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不仅能够保障现有的需求,还能为城市未来的扩展提供充足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具备广泛的适用性,未来的星际移民和探测任务都可以依赖星能电池,为人类的星际探索之路提供不竭的动力。

然而,能源的突破带来的不仅是兴奋,还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星能电池生产技术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对这一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甚至提出希望谢轩将其引入地球,为全球能源供应提供新选择。谢轩意识到,星能电池的技术一旦推广到地球,势必会对现有的能源体系产生巨大冲击,甚至可能引发国际间的能源竞争和矛盾。

在火星的国际会议中心,谢轩主持了一场关于星能电池全球化应用的高层讨论会议。会议吸引了地球上多个国家的代表、企业高层和科学家前来参加。会议一开始,谢轩便直言不讳地指出星能电池技术的潜力与挑战,并坦言他的担忧:“星能电池的推广势必会引发全球能源格局的重组,而这项技术不仅仅是属于火星,也不属于任何国家或组织。我们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审慎评估其对地球的影响。”

与会代表们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一些发达国家希望尽快引进星能电池技术,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而一些能源资源匮乏的国家则希望星能电池的推广能够带来更加公平的能源分配机会。但也有代表提出,若无严格监管,星能电池的全球推广可能会导致滥用、资源争夺,甚至威胁到星际移民计划的持续性。

经过数日的讨论,会议达成了初步共识:星能电池技术将以“星际联盟”的名义推广应用,任何国家和组织都可在联盟框架内获取星能电池技术的使用权,但需承诺遵守星际联盟制定的能源使用和监管条例。星际联盟还将成立专门的“星能监管委员会”,负责监督星能电池在全球的使用状况,确保其应用不超出安全边界。

会议结束后,谢轩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对星能电池的未来应用充满信心。他知道,星能电池的推广将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大步。能源问题曾经制约着人类的发展,而今,星能电池将为人类带来更强的自给能力,使人类文明在地球、火星和未来的星际殖民地上更加稳固。

在火星夜空下,谢轩站在星能工厂的观察台上,看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工厂运作,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与满足。星能电池不仅让火星移民计划变得更为可持续,也象征着人类科技突破自然限制、迈向星辰大海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