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脑子一嗡,赶忙撩开车帘,惊道:“陛下!”
盘腿坐在车前的青年回首,依旧年轻的脸转了过来,对着公孙弘一笑。
“丞相退休了,我也又要去洛阳学宫给学生们进行期末考了,顺路,送丞相回去。”
饶是已经习惯了他们陛下时时刻刻都有不同的惊喜等着他们,公孙弘还是觉得这个惊喜太大了。
顺路送我有很多的方式,不必您亲自为我赶车,真的。
公孙弘抬手摸了把脸,深吸口气:“陛下,您快进来,别坐在车外头了。”
回了洛阳,公孙弘就是住回公孙府里,时不时关心关心学宫里的情况。
自从昭明五年,学宫考试招生,大贤们和学生们都忙得要命。
大贤们本来就要修书,现在还要教课,偏偏这书他们不能不参与编修,学生也不能不教,每天本就忙得连轴转,后面有空闲了还要去听天子的课。
那些研究世间万物运行之理的学科,这谁能拒绝啊,文科大佬们也会好奇的。
陛下在学宫连续待了好几年,一点点给学生从基础开始教课,各种课程让他这几年都忙得很,每年还会两个都城来回跑。
后来平原公主在长安小学毕业了,想去考洛阳学宫,却被不少学宫中人言她不该有此想法,气得萧皇后牵头,昭明八年在长乐宫也召集天下有才学之人,给女子也修建一所能进阶学习的学宫,昭明九年正式开学。
那时候长安城都还没彻底建好呢。
萧皇后这一牵头,长安和洛阳人首先就哗然,关于应不应该成立长乐学宫,女性也能获得高级教育的事,知识分子都展开讨论。
就在此时,杨珺带着家眷从蜀地回来,杨珺妻子牵头邀请鲁氏弟子改进的纺织机被献给天子,天子大喜,封了杨珺妻子为织缣夫人,织缣夫人应萧皇后邀请,入了学宫教授纺织学。
衣食住行,衣是第一位,纺织对国家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乐学宫邀请织缣夫人为老师后,学宫调性就已悄然定下,天子把长安农学基地也并入了长乐学宫,所教所学的,是不同于洛阳学宫那些传统的、为朝廷服务的知识,更多都是可以用来改进、发展大晋百姓生活。
为了嘲讽之前洛阳学宫反对公主入学之事,萧皇后放话,长乐学宫不拘男女身份,甚至考试也会更人性化,文化课差点,但是某些学科特别擅长者,皆能入学。
洛阳学宫可以说是垄断了大晋的文化发展方向,但是长乐学宫另辟蹊径,在洛阳学宫学生还等着考试去地方上任的时候,她们就钻研农学、纺织、妇产科,靠着世人无法否认的功绩,来找陛下要朝廷上的位置。
增产的肥料,能灭虫的农药,各种植物的疫病,高效率的纺织方式,桑、蚕的养护,生产知识……
这每一项拿出来,谁能说不重要。
关键是陛下并不反对长乐学宫的建立,后面年年在两个都城来回跑,也是在两个学宫来回跑,一起上课。
这就给洛阳学宫的学生们很大的压力了。
一些综合素质差点,因为偏科考不进洛阳学宫的士人蹭的就眼睛一亮,找到了新的机会。
洛阳学宫上不了,我们还不能去长乐学宫吗,进去就找个学科钻研,钻研出成果了,不靠洛阳学宫的选才考试,一样能入朝廷啊!
而洛阳学宫的学生们,除了医学生,其他学生不少都是学的天文、化学、物理之类的学科,看见长乐学宫的发展方向,他们恍然大悟,自己所学的东西,除了加入天子的各个研究团队,也能有其他向上发展途径。
小主,
就这样,两边学宫都开始卯足马力学习,在长乐学宫的影响下,长安学宫学实验的人数骤增,连原本在学宫的各学派弟子们都选修科学去了。
随着长安建成,丝路开通,洛阳虽然不再是大晋的政治、经济中心,但还是文化中心,还有旧贵族们住在这里,长安退休的官员也会选择回洛阳养老。
公孙弘回了洛阳,也就是长安的政治消息会听的慢些,每天还都能听见三个孙子说起洛阳学宫里里头的趣事。
什么跑到钟楼上去做实验啊,什么小组想去洛水边搞个引流,结果因为想非法改动河道被姜茂发现给逮了,还有谁家子弟为了追女郎跳去了长乐学宫把老师们气的半死……
有这些趣事在,公孙弘在焕发起活力的洛阳也过得很是滋润,闲来无事,听了陛下的建议,在家写回忆录。
公孙弘出生的时候,郑国已经灭了,他生来就是大晋郑地人。
郑国这个小国也没什么厉害的国君和人才,被并入到大国里,从贵族到黎庶都没什么反抗的。
他年少时就在家里的安排下读书,也去过不少学派求学,但都是听了几个月的课就不感兴趣的走了,宁可在家自己看书。
后来他就在家乡做了个主簿,二十岁那年觉得自己的才能只管一县委屈了,收拾行囊去了晋国首都。
那时候大晋的都城还是不是洛阳,还在原晋国的?曲沃,公孙弘很舍得花钱,一下就给自己买到了个面见君王的机会,从此成了君王心腹。
后来他稳步上升,在大晋统一诸国后,接了严相国的班,成了大晋宰相,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君王,而且很听劝,为了能让大晋坐稳天下,甚至愿意放弃大晋的文字语言,改换周的,甚至迁都到洛阳。
皇帝英武,太子仁德不缺威仪,皇孙又聪慧,大晋三代的发展不用担心。?
只是谁也未曾想过,太子会因为意外英年早逝,好在还有皇孙。
然后在公孙弘六十五岁的暮年,被先帝和朝廷百官寄予厚望的皇帝会突然身体抱恙,接着一病不起。
第五求定最后卧病在床的那几天,心中想的仍然还是大晋,眼睛一睁,第一件事就是派心腹召梁王回洛阳,然后让陈冬带着禁军守好宫中和洛阳,在梁王回宫前,决不允许任何消息走漏。
公孙弘带着百官,在萧皇后拿出遗诏后,遵梁王为帝。
在看见棺前跪着的梁王时,丞相想起梁王仅有的那些事迹,心中一片悲恸。
打起精神的丞相收拾好心情,为了对得起武帝,还是坚强的决定辅佐新帝,不能让大晋在他做丞相时候乱了套。
只是后面丞相逐渐发现,梁王确实如先帝所说,他是真有才华(虽然才华和文章什么的无关),而且那些个才华过于挑战时下,不做皇帝是真可惜了。
更别说陛下还有天命加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