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案(69)

朱元璋大案 墨剑飘香 1631 字 1个月前

“张煌言,你可知罪?”朱元璋犀利的目光俯视而下,犹如一头狮子高高在上,令人恐惧。

“陛下,臣无罪,我不过是为百姓发声,不愿见我大明朝受到权臣之压。”张煌言昂起头,虽心中怯懦,却仍然咬牙坚持,他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言辞辩护。

朱元璋微微皱眉,转而冷冷一笑,“你所谓的‘为百姓发声’莫非是说,民间也要有言论自由?若真如此,乱世之中,朝廷何以立身?”

二人之间的气氛剑拔弩张,张煌言的内心也在此刻翻涌不止。身为书生,他难免沉浸于理想的美好之中,但现实却远比想象复杂。朱元璋虽是明君,却身处权力的极端,也须对天下负责,正义与义务之间的斗争让张煌言更加绝望。

“我只是希望,历代王朝都应为百姓所立,陛下以此为重,何必冤屈于我一书生。”张煌言语气中流露出无奈和恳求。

朱元璋嘴角微微上扬,似乎被张煌言的一番话打动,但转眼又掩去笑意,冷声道:“自古明君亦多如此,然尔既已作出如此言辞,即便我不予以重罚,恐怕也会引发更大的流言蜚语。”

经过数日的审问,张煌言坚守着自己的立场,而朱元璋也始终无法做出决断。越来越多的朝臣参与其中,纷纷对他的审讯表示关注,甚至有人开始为张煌言求情,认为他不过是对国家的良苦用心,心中深藏着对百姓的关怀。

随着事情的发酵,朝廷的动荡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围绕张煌言的争论愈演愈烈。而朱元璋这位已经登基称帝的皇帝,似乎正是在一场无形的权力博弈中,被迫扮演了一个矛盾角色——他希望能够将权力集中于自己之手,但同时又不得不听取朝中的种种意见。

“陛下,罪人张煌言虽有妄言,但其本意却是想要得以昇华、发声求治。若随意杀之,恐怕民心不复。”参议大臣李景隆站出来,面露忧虑之色,他深知朝中风气的复杂,也清楚朱元璋的为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言论自由可不是我明朝的国策。”朱元璋瞥了李景隆一眼,语气中带着一丝冷意。他的内心焦虑不安,思绪还在一次次权衡中徘徊。

几日后,朱元璋终于下令将张煌言再次押解到朝堂之上,准备一个公审,试图以此消除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这一天,朝堂之上举国上下聚集,士人云集,百姓如潮,议论纷纷,众人趋前,期待着这场关乎大明前途的揭露与斗争。

当张煌言被押上朝堂,精神抖擞,尽管其面容憔悴,却透出一份书卷气,他的目光游移在台下那万千面孔上,心中再也按捺不住的热血竟然升腾而起。

“诸位,我张煌言,虽为书生却常思国事民心。今日在此言辞,无怨无悔,唯求一解,我当以身作责,若我有错,愿受诛罚!”张煌言语声震响,犹如骊歌嘹亮,困守在他心中的不安与愤慨席卷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