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镰刀锤子的旗帜高高挂起

寿春的莫日根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和州刚迎来丰收的粮食入库,哪有起义者先安心纳粮再行反叛的道理?这逻辑上显得极不合常理。然而,随着众多世家大族的紧急报告接踵而至,加之数县间烽烟四起的紧急情报,莫日根不得不正视现实。

为探明真相,他派遣精锐斥候深入调查,带回的情报令人震惊:竟有两万之众的起义军,在四县间自由穿梭,更令人咋舌的是,他们竟配备了火炮这等重型武器,战斗力非同小可,要知道,几年前周子旺的起义军也不过区区五千人,而今这股力量已膨胀至四倍有余,其威胁性不言而喻。

面对这样的形势,于是莫日根发布剿匪令,迅速调集庐州等战略重镇的兵力,集结成镇压部队,企图将起义扼杀在摇篮之中。

苏星云十分重视情报作用,密切观察寿春的一举一动了。得知莫日根已下定决心清缴,他立即利用自己的识海空间行动起来。

正当莫日根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之际,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传来——管粮官惊慌失措地报告,粮仓中的数百万石粮食,在短短两天内竟不翼而飞。听到这个消息,莫日根怒不可遏,以为管粮官在戏耍自己,险些挥鞭相向。但见对方神色惶恐,不似作伪,他匆忙赶往粮仓,只见偌大的仓库空空如也,连一粒粮食的影子都见不着,仿佛一夜之间被耗子搬空。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莫日根如遭雷击,身体摇摇欲坠,若果不是手下及时搀扶,恐已栽倒在地。他难以置信地瞪大眼睛,前几天亲眼目睹粮食入库的情景,而今粮仓却空空如也,连老鼠都能在里面奔跑。愤怒与惊恐交织之下,他猛地拔出弯刀,架在管粮官的脖子上,双眼充血,声音沙哑而疯狂:“粮食呢?你把粮食藏哪儿了?快说!”

管粮官吓得浑身颤抖,语无伦次地辩解,说自己真的不知道啊,两天前锁好粮仓,今日检查时才发现异常。莫日根的怒火彻底被点燃,他怒吼一声,刀光一闪,管粮官的喉咙被无情地划开,鲜血喷涌而出,溅满了莫日根的脸庞,更添了几分狰狞与恐怖。

在场的众人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成为下一个牺牲品。莫日根喊了一声:“搜,给搜,粮仓附近一里内给我翻过来找。”周围的人松了一口气,准备快速离去。这时候莫日根喊了了一句:“慢着,给我回来”。他用野兽般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伸出手指,一字一顿地警告:“今天之事,若有半个字泄露出去,这里的人,一个都别想活!”最后一个“死”字,他几乎是咆哮着吼出来的,震得在场众人心头一颤,无人敢再有一丝懈怠。

粮仓周边的居民可算是遭了殃,因为那粮仓不偏不倚,正好坐落在蒙古人聚居的区域,结果这些蒙古人家的地窖成了搜查的重灾区,家里被翻了个底朝天,一片混乱。

不仅仅莫日根倒了霉,寿春之外,庐州、淮南等军事重镇的粮仓也相继被搬空,仿佛一夜之间被无形之手拿走了粮食。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正是我们的“粮仓幽灵”——苏星云。他这几天化身超级大盗,夜以继日地穿梭于各地,一天之内竟能往返十数次,效率惊人。和县境内那些隐秘的地下水泥粮仓,如今已是大半充盈,成为了苏星云的战略储备。

以往,苏星云行事谨慎,信奉“闷声发大财”的原则,深怕动作太大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如今,战争即将来临,时机紧迫,必须放手一搏。于是,他一改往日的谨慎,给淮西路的各路将军来个“断粮奇袭”,让敌人在战场上因粮草不济而自乱阵脚。

苏星云的这次土地革命,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河南江北行省高层的轩然大波,蒙古贵族们纷纷跳脚,联名上书告状,他们背后的势力之庞大,让上级不得不连发急令,催促莫日根迅速剿灭这股“匪患”。莫日根迫于压力,不得不提枪上马,但军粮的短缺却成了他心头的一块大石。

为了应对困境,莫日根忍痛削减兵力至五千精锐,并下令沿途官员必须全力供给军粮。然而,这道命令却像一块烫手山芋,让沿途的管粮官们左右为难,愁容满面。

庐州的官员,堪称其中的“智多星”,他灵机一动,上演了一出“自焚粮仓”的苦肉计。不仅将粮仓付之一炬,还大义灭亲,将管粮官斩首示众,随后自己亲笔撰写了一篇言辞恳切的请罪书,并附上大半家产以示诚意。这一招,不仅巧妙地避开了追责,还赢得了上级的些许同情。

其他几个同样陷入两难的主官,见状如获至宝,纷纷效仿庐州官员的做法,纷纷递上自己的请罪状,一时间,粮仓“走水”的报告如雪花般飞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莫日根初看这些报告,气得差点没骂出声来,但冷静下来细细一想,结合自己粮仓失窃的遭遇,他逐渐意识到,这绝非简单的个案,而是一场波及广泛的粮食危机。能在戒备森严的粮仓中悄无声息地搬运走如此大量的粮食,且非一家所为,这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庞大的组织。至于这个组织的真实实力与目的,莫日根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寒意。

莫日根在收到官员“孝敬”的家产后,紧急从江南调运了一批粮食回来,同时加强了粮仓的守卫,日夜轮班,生怕再出半点闪失。这一折腾,原定的出兵日期硬生生地被延后了一个月,让莫日根心里憋着一股火。

而这一个月里,苏星云可没闲着。他深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于是把重心放在了新占领区的制度建设和巩固上。同时,他还将护村队的规模扩大到了五千人,虽然手里有火药和新建的枪械,足以支撑起一支万人军队,但时间紧迫,他不得不做出取舍,优先确保队伍的战斗力。

在总结战争经验后,苏星云敏锐地发现了军队的不足之处。他首先想到了斥候部队的重要性,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情报收集和敌情侦察变得尤为重要。于是,他精挑细选了一批缴获的马匹,组建了精锐的斥候部队,并召回了在外贸组历练的王天柱,以及一批经验丰富的精悍人员,共同加强斥候力量。

此外,苏星云还注意到了指挥官视野受限的问题。他自己因为特殊能力“太阳之力”加持,身体素质超群,实力也远超常人,但在指挥大军时,这种个人优势无法惠及全军。随着队伍规模的扩大,指挥官们往往因为视野不足而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立即组织后方科研人员紧急攻关,赶制了一批望远镜,并迅速分发到各级指挥官手中。

苏星云看着已壮大至五千人的火器部队,“护村队”这个名字他觉得不合适。护村队这个名字格局太小,在蒙古士兵正面交锋,士兵总觉得自己是乡野间的“匪军”,气势和自信便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初入军营的新兵,对官军的畏惧之心还未完全消散。

于是,苏星云决定给这支队伍换个名称,一将队伍名字改为共和军”。他亲自向士兵们解释了“共和”的含义,强调这是农民与工人携手合作,共同建设一片美好家园的愿景;而“共合军”,则是他们的保卫者。

共和军的成员,大多出身于底层农民,他们亲眼见证了这几年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困潦倒到逐渐富裕,由于部队里强制识字,士兵们大多明白事理啊,知道现在生活的改变是来自于什么,加上苏星云有意识的引导。共和军上下对现行的体制以及建立它的苏星云表示了坚决的拥护。

关于军旗的设计,起初军官们纷纷提议,旗帜上应大书一个“苏”字,以此彰显苏星云作为领袖的权威,同时也带有一丝“苏家军”的影子。他来自未来,对于古代那种赤裸裸的个人崇拜,他内心是抵触的。他自嘲道,自己可没有金家三代那样的厚脸皮,去享受那份独裁者的风光。更何况,这样缺乏创意和深意的军旗,除了炫耀个人野心,并无太多实际作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稳固政权,抵御元朝的反扑,而不是忙着树立个人形象。

于是,苏星云果断否定了手下们的提议,他决定亲自操刀,设计一面真正能够代表军队精神和使命的军旗。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一面充满革命气息的军旗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成形,并提前五百多年,在这片时空中横空出世。

这面军旗以鲜艳的红色为底,金黄色的镰刀与铁锤交相辉映,紧紧交叉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