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离京。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2975 字 3个月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宇斜睨张问达,言语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张问达闻言,冷汗涔涔,连忙应承:“即刻筹备,即刻筹备。”

望着张问达匆匆离去的背影,赵宇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曾是宫门守卫,新近调入东厂,忠诚二字,铭刻于心。皇帝亲命,务必亲自护送张问达归乡,不得有误,他岂敢懈怠?

宫闱深处,太监众多,其源纷繁,然大多乃为生计所迫,不惜以命根子换取残羹冷炙。

幸得皇恩浩荡,非但赐食果腹,更予他们以光明之望,故而忠心耿耿,誓死效命。

时至正午,左都御史张问达,孤身轻装,仅携细软数件,踱步至太监备妥之马车旁,悄然离京。

“驾!”随着一声清脆鞭响,大明忠臣张问达,踏上了征途。

西苑之内,朱由校急不可耐,合上奏章,目光如炬,询于刘时敏:“张问达可已出城?”

刘时敏躬身答道:“禀皇爷,午时已过,张大人已离京。”

朱由校闻言,嘴角微撇,不屑之情溢于言表:“此等庸才,终得远遁。”

继而,朱由校怒斥都察院之无能,派往江南之御史,数月未归,税案悬而未决。

刘时敏闻言,噤若寒蝉,唯余桌面敲击之声,与皇帝心绪共鸣。

朱由校深知,江南之地,非但税政难清,更兼民风狡黠,官商勾结,如内阁首辅徐阶昔日之例,万亩良田,皆由士绅挂靠,逃避国税,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一念及此,朱由校决意雷霆手段,颁旨直言,限五月之内,江南御史与知府若无实质进展,则一并贬为庶民,归田耕作。

刘时敏领命而去,步履匆匆。

朱由校重执奏章,思绪万千。

王体乾之奏,犹在耳畔,南直隶银荒之状,触目惊心。

商户争兑,银价飙升,百万银币投石入海,未起波澜。

大明经济之乱,实乃前所未有之挑战。

朱由校抚须沉思,改革之路,荆棘密布,然为江山社稷,不得不勇往直前。

南直隶之困局,犹如巨浪滔天,唯有智勇双全,方能破浪前行。

沉吟片刻,朱由校猛然间拍案而起,毅然决然。

他决定,向南直隶之地,每月追加银币三十万之巨,并施行税务乾坤大挪移之策!

就在张问达归乡之日,前内阁重臣方从哲府邸内,茶香袅袅,他正与访客亓诗教、官应震悠然对坐,共叙旧情。

方从哲,这位尚未离京的老臣,似乎并不急于归途,皇帝未发归乡令,他便在京中悠游,家中仅余生活琐物,其余皆已处置妥当,或售或运,井然有序。

亓诗教轻抚茶杯,暖意似能驱散心间寒意,不禁叹道:“先帝新逝,皇上对老臣之冷遇,实令人心寒如冰。”

言罢,他目光扫过朝中接连离去的重臣身影——刘一爆被逐,张问达告老,方从哲自己亦病休在侧,李汝华力不从心,周嘉谟被调修史,半年之间,朝堂风云变幻,老臣凋零。

望着恩师方从哲那几乎与世隔绝的淡泊生活,亓诗教心中涌起兔死狐悲之感,而方从哲则以一双慧眼,洞悉其学生之浅薄:

“你啊,学问尚可,官道却未通透。东林与齐楚浙党之争,如火如荼,你却在此为对手哀伤,岂非愚钝?”

他转而望向官应震,见其亦面露不忍,心中暗叹楚党今非昔比,昔日张居正之遗风,如今竟如此式微。

“二位卿家,须铭记,雷霆雨露,皆是皇恩浩荡。”

方从哲沉吟片刻,终启朱唇,“陛下速遣张问达,贬中带护,既因其才不胜位,亦欲借此划清界限,保其平安,此乃‘既往不咎’之大智。”

亓诗教锁,不解其意。

方从哲摇头苦笑,知他难解帝王心术,遂耐心剖析:“大明积弊深重,非朝夕可解。陛下新政在手,新军操练,其志在中兴。张问达之去,实乃皇恩浩荡,昭示新朝之始。”

说罢,他起身泼茶于盆栽,不顾其生死,以此喻意皇权之下,万物皆需顺应。

官应震陷入沉思,亓诗教则满脸疑惑。

“若不解,便归去山林,保全自身。”

方从哲言罢欲走,亓诗教急呼:“恩师,但凭小皇帝……”

话未毕,方从哲已怒拍桌案,厉声道:“君臣之道,礼忠为先。无论年岁,陛下终归为君,不可轻慢!”

言罢,他拂袖而去,心中满是对学生愚钝的无奈与失望。

皇权已固,朝堂风云变幻,岂容小觑?亓诗教若再执迷不悟,恐将自取其辱。

望着方从哲渐行渐远的背影,亓诗教嗫嚅唇畔,欲言又止,仿佛失语于苍茫。

“亓贤弟。”

目睹亓诗教仍懵懂于迷雾之中,官应震轻叹一声,饱含无奈。

“古云‘天地君亲师’,此语慎言,恐涉不敬之虞。”

“然则……”亓诗教愤懑难平,欲辩驳。

“陛下正值青春年少,心智未熟,岂能被区区阉宦所惑?莫非是指王安、魏朝、刘时敏,或是那魏忠贤之流?”

小主,

官应震一连串发问,掷地有声。

面对亓诗教的固执,官应震苦笑摇头,细数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