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百姓的智慧

三国之谋伐 玩蛇怪 2419 字 3个月前

最重要的是还有那么多俘虏。

刘备以仁义著世,出道以来,从未杀过俘虏,包括历史上,也从没有干过这种事情。

而且关羽也不会答应,因此陈暮也不敢把这些人全杀了。

所以他只能先把上万匹马存放在羛阳乡,然后用绳子将俘虏全部绑起来,让他们去推着辎重车辆前行。

羛阳乡离繁阳和内黄都不远,这些精装的骑兵之前一直是骑在马背上,可没有受过什么罪,剩余的体力,也足以保证回到内黄。

当下押解俘虏的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因为缺少绳索,玄甲重骑甚至不得不进入村庄当中,寻找百姓临时购买。

百姓们早就吓得四处逃窜,往村庄东面的小山丘陵里逃去,直到出去买绳索的张龙在山下喊了半天自己是青州刘使君帐下,这才有位村老在数名村壮的搀扶下颤颤巍巍下来。

“你们真的是刘使君的大军?”

村老不敢靠近,只在高坡上向山下询问。

张龙无奈道:“老先生,我们真的是刘使君帐下玄甲骑卫。冀州袁绍,乃是叛逆朝廷之人。刘使君奉命讨伐乱臣贼子,在此地击败了袁绍叛军,使君素来仁义,不愿杀俘,因而需要绳索把他们捆起来,押解回去,我特来购置绳索。”

“叔公,为什么我听官府的人说,是刘使君挟持了朝廷,把持朝政,因而袁使君才起义兵击之?若真是这样,这些人可都是贼寇,我们不能帮助他们,若是被袁使君知道了,我们整个村子都......”

有个年轻的村壮在村老身边低声嘀咕。

“混账。”

村老瞪了这年轻的后生一眼,低声说道:“你怕是不知道,当年若非刘使君,你和你爹娘早就死在了那张角之乱里。”

“啊?”

村壮傻眼道:“这是为何?”

村老叹气道:“那时你不过是七岁,能记什么事情?当年魏郡被黄巾贼占据,贼人四处劫掠乡里,我们不得不逃难至北方中山国,后来听闻朝廷收复河北,我们从中山国迁移回来,可到安平国的时候,村子里的粮食就已经不够了,你爹娘把仅剩的食物喂给了你和你弟弟,自己差点饿死,是当时正为北军司马的刘使君路过安平国,往北去清剿残余贼寇,看到我们,分了一些粮食给我们,这才保住了你爹娘的命,如果不是刘使君,你们一家四口人,没一个能活下来。”

“这......”

村壮一时说不出话来,黄巾之乱已经是十四年前的事情,他们这些人当时还年幼,不记事也很正常。

其实之所以这么多年羛阳乡的老一辈不敢把刘备的功德挂在嘴上,就是因为早年王芬当政,与朝廷开始对立,另立了一个皇帝,而刘备是支持中央政权的,导致王芬与刘备分裂。

他们二人一个治理冀州有大恩德,一个对冀州百姓也有很大的恩情,所以百姓没办法在他们之间选择,再加上王芬宣传洛阳朝廷不是正统,在某种政治正确之下,冀州百姓也只能缄默其口,不能在民间过于宣传刘备的仁义口碑。

等到袁绍上任之后,对于冀州是采取高压政策。因为他推翻了王芬立的皇帝,改尊洛阳政权,同时打压党人,消除王芬的影响。这样挂念王芬好的那一部分百姓,则立即对袁绍表示不满,民间开始有些流言蜚语。

再加上刘备跟他敌对,就导致袁绍在冀州的宣传工作是污蔑刘备为把持洛阳朝政的幕后黑手,把自己标榜为正义。同时派人去各地张榜宣传,一边宣传自己才是朝廷忠臣,一边说刘备是当世王莽。

只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现在离黄巾之乱也才过了十四年。大部分冀州百姓都记得当年刘玄德仁义满天下的事迹,因此袁绍的宣传有时候被民间百姓当成笑话,根本无人在意。

至于为什么羛阳乡的这名下一代村壮不知道,是因为在袁绍的各种政策下,一旦发现宣传刘备仁义的人,往往都会被抓走严刑拷打,甚至死在牢狱之中。

因此在这种高压之下,冀州百姓自然也就不敢再提王芬和刘备的好。仅仅只是熟人之间的只言片语,当作茶余饭后的一种默契。

可以说,袁绍在冀州是没有民心的。

他唯一能够继续当政的原因,就在于王芬的基础打得太好,近十年治理,风调雨顺,百姓都有饭吃,不至于像黄巾之乱一样,饿殍遍地,百姓不得不造反。

再加上他打压党人,重用冀州世家,所以政治还算稳固,可在民间他的风评其实远不如王芬和刘备。

听闻这段往事,那村壮再也不敢说什么。

村老对张龙说道:“当年刘使君对我们村子有恩,既是刘使君帐下,自无不可。我们村庄的绳索,君且随意取之。”

“还请老先生带路。”

张龙说道。

村老便招呼村壮,让躲在山里的村人回去,家家户户把绳索取出来,交予张龙。

过了好一会儿之后,数百乡人从山里一个个冒头。

羛阳乡土地肥沃,又临近清水和黄泽,拥有大片的良田,附近却总共只有四个村庄,村人不过上千。

就是因为屡遭劫难,人口大量减少。瘟疫、饥饿、兵灾,都成为了索命的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