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 时轮中元现揭帖

群地主和放高利贷的家伙脱不了干系!」

宁海州警署的署长是北海镇派过来的,此人姓齐名兵卫,以前是富尔丹城警署的一名警长。他听了郭玉的话点点头,语气和蔼的道:「你去把曹警长叫来,等我从军管会回来,咱们先开个会分析一下。」

曹警长就是曹贵福,郭玉和他一起破过「老瓜贼」的案子。别看齐兵卫办案经验丰富,可他毕竟才来胶东不久,再加上他又是归化民出身,对胶东地方上的风俗人情并不熟悉。

郭玉还不知道的是,算上他发现的这张,宁海州今天上午在在城内外各处已经发现了至少十张匿名揭帖,上面内容大致相同;有些是张贴在城外的寺庙和道观外,还有些被张贴在城内的街市、钟楼和鼓楼。

「揭帖」本来是指官方的文书,北宋就有了,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明代的《见闻录》上说,凡有密奏,及奉谕登答者,皆称为揭帖。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揭帖逐渐沿用至民间,其中私自散发而不署名、或假托他人姓名的揭帖,则被称为匿名揭帖。

这玩意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自媒体」,只不过由于明清的政治环境与社会氛围不同,匿名揭帖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也不尽相同;要么是构陷仇人、挟恨举报;要么就是揭发不法,构陷讹诈;再有就是聚众抗官。

截止乾隆晚期,有清一代影响最大的匿名揭帖案有二:其一是乾隆朝十六年在全国广为传抄的「伪孙嘉淦奏稿」,始终未能查出始作俑者,清廷最后只得草草结案;其二是乾隆三十八年,有人因结仇诬告,将匿名揭帖张贴到了东华门外的番役值房门柱、西华门外北池子红栅栏以及慎刑司门外北墙等处,轰动北京城。

北海镇治理胶东四县至今已经两年了,匿名揭帖还是头一次出现。当齐兵卫带着查获的几份揭帖找到军管会主任李弼汇报,后者不禁拍案大怒。

李弼在满清当过官,知道匿名揭帖都是什么东西。关键是它出现的时候太巧了,早不来晚不来,非要等到人员流动最密集的中元节出现,对底层民众势必会造成心理冲击。

要知道此时胶东各地的北海军正在全线进攻,意在彻底解放登州府全境,甚至计划将兵锋推进到掖河和小沽河一线。要是后方不稳,且不说会影响前方部队的作战,他这个军管会主任搞不好也会被上面怪罪。

不过当李弼把情况向刚刚抵达登州府的孔绍安汇报后,对方却在电报中告诉他不必大张旗鼓,暗中调查即可。先示敌以弱,等对方把所有底牌都亮出来再动手。

在孔绍安看来,揭帖这种玩意对北海镇来说属于不痛不痒。只要各地的农会组织起来了,再加上工作队的领导,乡间的缙绅地主是斗不过的。如今对手的意图是要造势,下一步才会「亮真家伙」。

他很好奇这些人究竟会打什么牌。在他的认识里,地主们能搞的无非是粮食战或者商人罢市。如今胶东是个人都知道北海镇有的是粮食,在这上面耍花活纯属自寻死路。再者今年山东只有寿光和潍县遭了水灾,对整个粮食市场的影响并不大。至于罢市,孔绍安更不怕了,遍布四县的北海商社可不是摆设!

那么会是什么呢?孔绍安凝思苦想了半宿也没结果,最后索性不想了。爱啥啥吧,反正天塌不下来,先专心搞接收,忙土改吧。

时间很快便来到了农历七月下旬,坐镇巴城的赵新打算坐船北返了。

北海镇的新科举到了八月初十就要开始,汪中和于德利都来了电报,让他无论如何都要回去。仓山居士袁枚和三半老人赵翼带着十几名应试的学生都到了,人家正眼巴巴的等着见他呢。再说他走后,很快王远方还会回来。

西爪哇今后发展的大框架早都制订好了,后面无论谁来只要照着

拟定的规程办就行。农业上无外乎是水稻、胡椒、油棕和橡胶;矿业上主要是万东地区的石灰石、火山灰、硫磺矿、铅锌矿;此外苏门答腊的石油也等着北海镇来开发。

不过就在即将动身之际,几位广南来的不速之客还是迟滞了他的行程。